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任务艰巨/长洲─大营救的海路中转站

2025-07-30 05:01: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吴文杰表示,因为长洲地理位置特殊,使其成为“海上西线”大营救的重要节点。

  “香港回归之前,没人敢说自己参加过抗日。”长洲乡事委员会主席吴文杰这样说道。身为抗日家族后人,他回忆起父亲因身份暴露而饱受英国殖民政府滋扰,甚至被剥夺入读官校的资格。“每天早上四点钟我就要起身去送面包和鲜奶,每月100元工资,70元用来缴市区私校的学费,30元用于生活。”在艰苦岁月中成长,吴文杰的故事也道出了长洲这座小岛的另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名人大营救。

  港岛西南,长洲岛静静地伫立于海上。长洲最为人称道的,不仅是岛民的坚韧,更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之中,这里曾经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关键中转站。早于上世纪30年代,中共便在长洲建立党支部。抗战期间,第二任书记陈亮明带领岛上地下组织,参与秘密大营救行动,协助夏衍、司徒慧敏、蔡楚生夫妇等一批著名文化人士,从香港经海路撤离,辗转安全抵达大后方。

  只靠风帆和手划小船逃走

  长洲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西线”大营救的重要节点。这条秘密线路从香港岛出发,经长洲过澳门,并在台山登录,最终进入肇庆、梧州等地,再向北延伸至桂林、重庆。1942年1月,李少石、廖梦醒夫妇(抗战期间曾分别担任周恩来和宋庆龄的秘书)被秘密护送至长洲,因日军拆走船只发动机,只能靠风帆等待时机,一度被安置于岸边香厂,潜伏二十多天。柳亚子、何香凝(廖承志之母)则从长洲教堂出发,历经七天海上漂流,粮尽水绝,最终安全抵达海丰的汕尾港。何香凝后来以诗记险境:“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河山不复甯头断,逆水行舟勇向前。”

  “你看看窗外,就是这里,沿着山头,那时候只能靠风帆和手划的小船,该有多危险!”吴文杰拉开窗帘,指向风平浪静的大海,水天相接,海浪在正午的阳光下跳跃,闪闪发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