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奋不顾身/水陆多线并进 突破日寇封锁

2025-07-30 05:01: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941年12月底,日军占领香港后迅速封锁交通要道、实施宵禁,并大肆搜捕抗日人士,令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与民主人士面临严重危机。为营救这批具影响力的抗日知识分子,中共中央书记处与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指示,务必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们安全转移。

  一场由中共地下组织主导的秘密大营救随即展开,东线由九龙经牛池湾、九龙坳,转往西贡一带乘船渡过大鹏湾,再进入惠阳游击区;西线则由九龙出发,经大帽山至元朗、落马洲,再越过深圳河与梅林坳,抵达白石龙游击根据地。新界杨家村的“适庐”曾作为西线的重要中转站,作家茅盾与新闻人邹韬奋均曾在此藏身。

  除东西两线外,还有一些年老体弱,经不起陆路长途跋涉,或长期逗留在港,身份易暴露人士安排由水路撤离。

  茅盾: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自1941年12月香港沦陷起,至1942年11月邹韬奋成功抵达苏北抗日根据地止,历时11个月。整场营救行动由中共地下党与数支港九大队前身的武工队通力协作,成功护送800多人安全撤离,包括文化人、知识青年及部分国民党军政官员与家属。被成功营救的知名人士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夏衍、范长江、梁漱溟等。

  尽管过程中屡遭困难,如经费短缺、敌情突变、与外地文化人语言不通,营救人员仍凭智慧与毅力,克服重重阻力,成功避过日军严密哨卡与土匪骚扰,达成零伤亡的壮举。1942年2月港九大队正式成立后,营救行动仍持续进行,但大规模撤离已告一段落。

  作家茅盾曾评价此次营救为“抗战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这场行动至今仍被视为香港抗战历史中最具规模与人道精神的壮举之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