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悲壮历史/先辈壮烈牺牲地 政训室重见天日

2025-07-31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考据队历经多次无功而返的跋涉,终于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溪谷旁,锁定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训室遗址。

  1943年3月3日,新界沙头角老龙田晏台山的密林深处,枪声撕裂了山野的宁静。日军出动近百兵力,兵分三路,向隐蔽于此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训室驻地发起凶残围剿。此时,政训室的武装人员已先行撤离,留守的非武装人员在力量悬殊的绝境中,毅然奋起迎击。

  枪林弹雨中,曾福、邱国璋、符志光三位勇士血洒疆场,以身殉国。彭泰农、陈冠时、陈坤贤则在激战中负伤,不幸落入敌手。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与酷刑折磨,他们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三.三事件”后,政训室──这个领导沙头角、上水、元朗、大屿山等地抗战工作的核心据点,也在战火与日寇的摧残后,连同那段浴血的记忆,逐渐湮没在岁月的荒烟蔓草之中,其确切位置成为长达数十年的历史谜团。

  日军突袭围剿 勇士浴血奋战

  “找这个地方,太难了!”香港东纵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廖国球回忆道。根据港九大队《一九四三年军事补充报告》中手绘地图的线索,政训室应位于河溪旁,在三座小山之间的隐秘山坑。然而,数十年光阴荏苒,茂密丛林早已覆盖了所有痕迹。“我们一次次上山,但仍然找不到确实的地点。”廖国球的声音里透着寻访的艰辛。

  转机,出现在找到一位关键人物──尚健在的港九大队海上中队老战士罗竞辉。这位童年曾在老龙田山上放牛的“老土地”,用朴素的话语点破迷津:“冇错!政训室就在一块‘七分地’(不到一亩)上,紧挨着河溪!”罗老的童年记忆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尘封的历史大门。这“七分地”的描述,与手绘地图上的溪流位置精准脗合。

  “地形骗不了人。”溪水是生命线,更是战时据点的命脉。程前和考据队聚焦目标区域,运用军事经验,沿南涌溪溯源而上。果然,在溪流旁,他们发现了那片符合所有地形特征的三面环山坳地,以及顽强残存的人工石基。“就是这里了!”程前登上山顶,俯瞰全局──“当年日军分三路包抄,这里的地形完全符合突围记载。”

  他和香港东纵历史研究会的考据队员们,历经多次无功而返的跋涉,终于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溪谷旁,锁定了那个在历史烽烟中若隐若现的坐标──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训室遗址。这里,就是1943年那场悲壮“三.三事件”的发生地。

  站在确认无误的遗址上,程前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找到这里,心情非常复杂。这是我父亲老战友邱国璋壮烈牺牲的地方啊!”程前的父亲程光是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飞龙”大队大队长,生前时常提起一位姓邱的烈士战友。“战友情,胜亲情”,程光之子多年寻访,终在同乡帮助下确认下落,因对方已故留下深深遗憾。此刻,脚下这片流淌众多先烈热血的“七分地”,此刻成了连接两代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无声桥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