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护士为患者整理床铺蚊帐。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下称方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方案指出,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基孔肯雅病毒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最初在非洲流行,之后不断扩散。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中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至2019年,中国发生4宗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