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抗战岁月 孤岛放逐篇/占领香港推所谓“人口疏散政策” 掠夺粮食 日军随街捉人驱逐孤岛 惨绝人寰

2025-08-01 05:01: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日军随街捉人驱逐孤岛 惨绝人寰

  日军攻打香港的1941年,香港当时人口有160万。战前在香港采访的《奥地利日报》记者哥林罗斯(Colin Ross)曾报道,香港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食物、食水全靠内地供应,若开战,负担最大是上百万的居民。

  日军12月25日占领香港,未几推出人口疏散政策,政策初期利诱市民回乡,但随着粮食严重短缺,日军在占港后期,到处捉人,称为“捉乞儿”,将这些活生生的人群放逐孤岛,惨绝人寰,幸而部分被驱逐到孤岛的香港平民获东江纵队救出。\大公报记者 李雅雯(文) 许棹杰(图、视频)

  古物古蹟咨询委员会前成员、现任香港海事博物馆藏委员会委员高添强指出,日军政府因粮食及防卫理由,无力处理当时百多万人口,在占领香港第一年已推出所谓“人口疏散政策”。他指出,初期并非强制性,是利诱港人回乡,会安排船、车等交通工具,有指会给回乡者三日粮食。根据资料记载,1941年12月25日时任港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的翌月,1942年1月,日军政府鼓吹港人回乡,借此控制香港人口在60万左右。政策初期是“自费疏散”、“怂慂疏散”等,提供少量粮食及交通。

  鼓吹归乡 安排车船载走

  翻查当时的报章,有两则归乡新闻的报道,引述时任所谓“华民代表”主席罗旭龢、刘铁诚、陈廉伯的鼓吹,标题“靠屋租养家者,挈眷归乡予以便利”;另一则“第十九批归侨昨晨启程”,附题“宝安淡水各线明晨再启航一次,潮阳侨民拟请求当局派轮运送”。钟表店老板李国楠忆述日占时期香港粮食日渐短缺,当时直辖“香港占领地政府”的华民代表鼓吹市民回乡。虽然当时内地已受战火波及,但他知有些街坊仍然选择回乡,“你无听过大乱居乡,小乱居城的讲法?”

  警史专家林建强提供的归乡证件佐证“人口疏散政策”。林建强展示日占期间一名香港居民陈汝镛的系列归乡证件,发证日期为昭和十八年(1942年)8月13日,即日军占领香港第二年。从资料可见,申请回乡的当事人居住地址在中环,离港证明书有多个部门的盖印,包括中区区疫所盖印,由香港总督部卫生课长发行的防疫注射证明书,反映回乡者离境前需接受检疫;另一张是霍乱菌检查证明书,附上香港东华医院盖章。另有南支宪兵队“港入”盖印、归乡指导事务所盖印,印上负责人谭德的名字。

  东江纵队 孤岛救回同胞

  但到了1943年,香港已被美军围封,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离港,市民只能徒步离境,风险高,没有人再愿意回乡。日军实行强制疏散,到处捉人,称为“捉乞儿”。文献纪录显示,街上行人会被日军强指“行乞”拘捕,每够50人便发三数天的粮食带上船,发配到无人孤岛。高添强记得在湾仔访问过一名目击者忆述,日军在街头及街尾两边用大麻绳封锁:“若你不好彩遇到日军突然封锁时在街上,便被日军捉上车运走。”

  香港军票索偿者卢佩英表示,她的婶母一家都被“捉乞儿”捉走,当时获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称为东江纵队)奋力救出,但卢佩英从获救的幸存者打听到她的婶母已饿死。1988年朱维德著作《香港掌故2》提到二战时,日军将不屈服的爱国人士放逐到蒲台群岛的螺洲岛,亦是日军“捉乞儿”的放逐岛。1995年一宗在螺洲岛发现白骨的新闻,引起高添强关注并租船欲上岛,但因风浪太大未能登岸。“螺洲岛有一个石滩,只是其中一个岛,日军当时可能将港人掉去周边其他岛。”高添强说。

  香港和平后,1946年4月香港法院审判战犯,将战时负责遗弃平民的日军宪兵高层,以违反人道罪判处成为乙、丙级战犯,起诉罪名是“以人口疏散为名捕捉居民遗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