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1890年香港爆发鼠疫,政府为改善公共卫生,开始兴建公厕。
1890年,太平山街爆发鼠疫,导致超过2000华人死亡,之后二、三十年鼠疫不时发生,为改善公共卫生,政府开始兴建公厕。
早期公厕设施简陋、通风不良,导致臭味问题严重,加上数量太少,始终未能有效解决随地大小便的问题。直至1930年代,“倒夜香”需求减少,商营公厕转由政府接管,并引入“水厕系统”。
19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公厕设计逐渐标准化,男女厕分隔成为常态,考虑到使用者的隐私和便利性,开始在内部设置独立隔间和洗手设施。
1959年政府修订《建筑物条例》,规定新建私人楼宇必须安装冲水式排污系统,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社区陆续兴建不少公共卫生设施。现时,商场、街道厕所随处可见,不再是一“厕”难求。\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