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抗战时期,叶维里与伙伴策划炸毁日军控制的矿山,经过三次行动,最终将矿山日军击溃。\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右图:叶玉安表示,大家应该记住祖辈当年艰难抗战事迹,知道现在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大公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港深两地人民来往密切,然而位处新界东北、深圳河边境线的莲麻坑村却鲜为人知。在日军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里,这条拥有矿山的乡村历经浩劫,日寇逼迫村民挖矿,又多次实施大拘捕、对村民滥施酷刑。1943年,少年村民叶维里与伙伴策划炸毁日军控制的矿山,后又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彻底捣毁日军军工原料矿山基地。他的“三打矿山”英勇抗战事迹被广为流传,也深刻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大公报记者近日重走当年的莲麻坑矿山,老村民对这一段历史刻骨铭心。
莲麻坑村位于新界东北部打鼓岭与沙头角之间,前往必经的边境禁区路段于今年1月才开放。大公报记者由上水乘坐小巴,沿着边境线一路进山,半小时后抵达莲麻坑村。村内没有熙攘的人群,只有一、两位长者在村口,见到陌生面孔,了解来意,长者主动向记者介绍,“走这条路上山,再看指示牌走一段小路,那里有一个矿洞,你们可以去看看。”
在日占时期,莲麻坑村仍属传统的农业地区,但因位处深港两地的危险边境地带,莲麻坑村也更早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根据香港第一本村志《莲麻坑村志》(后称为《村志》)记录,在香港沦陷前,港人由莲麻坑村偷渡过河返乡是一条捷径,令莲麻坑村成为偷渡、走私的要道,一时间人流、物流络绎不绝。深圳的日军发觉这条通道后,派部队前往抓人抢货,“抓到就残酷拷打,打伤了男丁,再用刺刀捅死;女的被抓去,扒光衣服轮奸。”
“不能把好矿石给日本人製枪弹”
莲麻坑矿山盛产铅锌矿石,是制造枪弹的原料,在二战以前这里曾是全港唯一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开采的矿场。日军占领新界后,于1942年继续接手开采该矿山,同时在附近乡村内抓了不少村民当矿工,准备恢复采矿。
根据《村志》记录,当时年仅14岁的村民叶维里,与同伴叶盘娇和叶煌青被迫去矿山做工,与其他矿工一起装炮、烧炮,学会了爆破技术,但日本人的恶行令他们恨之入骨,“不能把这些好矿石给日本人去制造枪弹来杀害我们中国人。”叶维里提议,“不如把这个矿山炸掉吧!”1943年10月7日夜晚,三个少年偷偷溜进矿山半山腰的八号洞内,但还来不及点火,就被日军发觉,顿时警报声大作,三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迅速离开,在山中躲避整晚,第二天才悄悄回家。
1943年10月9日,日军将莲麻坑村内70多名村民拘捕,带回沙头角宪兵部囚禁并施刑,当时的村长叶吉伟被用刑囚禁32天才被释放,24岁的村民叶天祥被迫害致死;叶维里当时也被拘捕,“60多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宪兵部写字楼门前放了一张枱,日本人把一支手枪放在枱上,喝令他跪下,把一条粗竹竿横放在他脚跟上,两端各站两个人,折磨他,拷问他是谁想炸矿山。但他咬牙坚持,一句话也不乱讲。”
村民叶玉安今年已70多岁,但一讲起当年日军的恶性仍是刻骨铭心,他回忆,当时日军将村内十几岁以上的村民拉走,他的父亲和爷爷也在其中,“我爸爸以前说,那些日本仔不把村民当人看,拉过去就会被‘吊飞机’,整个人吊起来折磨,日晒雨淋都不放下来。”根据《村志》记录,莲麻坑村民被扣留在沙头角20天,最初被关押在狭窄的牢房,后被扣押在一个露天空场。其间,日军基本不提供食物和食水,被囚村民的家人每天从莲麻坑步行4英里到沙头角宪兵部送饭。
行动两度失败 多人被逼供遇害
之后叶维里被释放回家,他回想,自己曾与抗日游击队员聊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抗敌的爱国精神,给叶维里留下深刻印象。1943年秋,叶维里越过深圳河到游击区横岗,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即东江纵队前身,他被编入侦察队,做情报工作。但在第二次烧毁矿山仓库计划被日军发现后,日军于1944年9月8日再次包围莲麻坑,把村中约60名16岁以上男性村民拘捕,并严刑逼供,村民叶天送、叶生被迫害致死。在1945年2月,坪山飞龙大队部根据叶维里提供的情报,进行周密部署,三打矿山,最终将矿山日军击溃。
“历史就是这样的了,不过现在没多少人知道莲麻坑村,更不知道有这么一段抗战历史。”叶玉安向记者说,大家生活在香港这片土地上,应该记住祖辈当年的艰难抗战,知道现在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
香港历史学者、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向大公报记者表示,莲麻坑村位于边境,地跨深港,现在的交通已便利不少,但不少人在讲述香港抗战史时,并不会特别提及这个地方,“但关于日军在这里的恶行,抗日英雄叶维里的三次行动,这些珍贵的历史应该被人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