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得奖者
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下称“大奖”)昨日在北京和香港两地连线举行新闻发布会。今届共有七位杰出科学家获得殊荣,包括香港科技大学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戴希。
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生命科学奖”,表彰他们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方忠、戴希、丁洪获得“物质科学奖”,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卢志远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大公报记者 江凌风香港报道、马晓芳北京报道
大奖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获奖原则包括: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时间考验,且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不限国籍)。单项奖金约100万美元(等值720万元人民币),设立至今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包括卢煜明、袁隆平、袁国勇、裴伟士等等。
化石证鸟类起源于恐龙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与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连结,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视频连线时,徐星正在云南元谋进行野外考察,他头戴草帽,幽默形象引得全场笑声不断。徐星形容自己是远古生命的探寻者,“科学家的乐趣在于发现,融入大自然、理解大自然,科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发现的拓扑电子材料,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Weyl半金属等。丁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数学与电脑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记忆体(NVM)技术,且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卢志远解释,新材料精密控制电荷,以往同样的体积单元却增加了八倍的记忆存储量,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10月举行颁奖礼及连串活动
据悉,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包括:10月22日举行的科技论坛、10月23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5年度会议、10月24至25日科学峰会。颁奖典礼与音乐会则于10月26日举行,同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会与青少年展开对话。今次盛事出席嘉宾包括多位历届大奖获奖人、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Professor Randy Schekman、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rofessor Arieh Warshel、2020年及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rofessor Reinhard Genzel及Professor David Gross,以及多位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机构的院士。此外,相关公开展览亦将于9月底及10月期间分别在香港科学馆及香港文化中心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