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1923年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李惠堂率队打败日本。
抗战爆发后,许多港人通过实际行动支援内地抗战,有的青年甚至回到内地直接抗战。
20世纪30年代,也是李惠堂被称为“亚洲球王”的时代。李惠堂出生于香港大坑村,小时候喜欢在大坑村的草地踢足球锻炼身体。其后考入皇仁书院,在皇仁时亦继续参与校内足球活动。
“当时香港足球很厉害,香港沦陷的时候,他(李惠堂)回到了家乡──梅州市五华县。他推动足球运动,把表演赚的钱捐给国家打仗,另外还鼓励年轻人参军,这就是他当时的贡献。”蔡建祥说。
远东运动会重挫日本
1923年,年仅18岁的球王李惠堂首度远征在日本大阪举办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赛前日本人以为稳操胜算,准备洗雪前耻,不料却以1比5惨败,李惠堂夺得第六届远东运动会足球冠军,让“甲午战争”以来,备受压抑的中华民族在体育场出了一口气。李惠堂后来回忆说,这是他足球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役。他也因此被球迷们视为足球场上的“抗日先锋英雄”。
1941年,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拒绝为日本人踢球,后又再拒绝在汪精卫伪政府任职。趁到澳门比赛之机,他辗转回到老家,并组建了五华足球队。李惠堂响应宋庆龄提出的慰问抗日伤病员的号召,四处举办义赛,为抗战募捐出赛达138场,把义赛得到的款项捐给国家,用于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据统计,1944年底到1945年初半年时间,李惠堂在重庆足球义赛就募集了超过1500万元的资金支援抗战。
1965年,60岁的李惠堂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1976年8月,联邦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李惠堂同来自巴西的比利、英国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1979年7月4日,李惠堂于香港病逝,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