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术后三个鐘就能落地,他们都又惊又喜,才知道原来微创开刀可以不那么辛苦,当时就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大埔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矫形及创伤科副顾问医生林欣婷提起微创半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果,眼里闪着光。
林欣婷于2013年加入医管局,她笑称,从小爱玩电锯、做木工,形容自己可能更“男仔性格”,但却刚好契合骨科手术对精准度的要求,能让自己发挥所长。
术后三小时可落地行走
作为香港较早推行微创半膝关节置换术的医生,林欣婷曾远赴海外学习,最终通过微创方法,将传统手术约10厘米的伤口,缩至仅约3厘米,同时在传统方法下,病人需1至2日时间恢复,而微创手术后约3小时,等待麻醉过后,病人即可尝试落地行走。
本港公立医院现时每年进行约600宗全髋关节置换术,逾9成采用传统的“后侧入路”方法,对肌肉组织破坏较大。林欣婷在德国接受“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培训,并引入到公立医院,“前方入路的方法是从髋关节前方肌肉间隙进入,避免切断肌肉,病人恢复得更快,生活质素也更高。”
谈及令她触动的个案,林欣婷回忆,去年有一位九旬伯伯,做完置换人工膝关节后,感染沙门氏菌,几次清创手术后仍未痊愈,甚至关节假体脱出,这情况下的最佳处理方法是截肢,“99%的医生都会选择这样做,但伯伯性格活跃及勇猛,无法站立,对他来说难以接受。”
为帮助伯伯重新站立,林欣婷冒着极大风险,历时十几小时,完成三阶段手术,术后第二天,伯伯主动努力翘起脚检查伤口,“当时真的很感动,病人的生命力和对我的信任,比任何奖项都珍贵。”如今一年过去,老人已能拄着助行架出门。
林欣婷说,以前见到很多病人置换关节后十分痛苦,她就时常会问自己,如何能帮助病人有更好的生活质素,学习返港后也希望第一时间将所学实践,帮助更多病人,“病人的开心和幸福,都令我更想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