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到图书馆查阅抗战资料,发现有好几本书都记录了当年香港慰安妇的惨况,有的更是以第一视角,将自己与慰安妇接触的往事娓娓道来。然而,80年过去,仍在世的慰安妇已寥寥无几,就连那位以第一视角讲述的书本作者,都已不在人世。
经过今次的搜证、报道,我们终于触碰到那个沉重的答案─香港慰安妇证言的消失,是一场制度性遗忘的结果。
慰安所遗址逐一被铲平
关于香港的慰安妇历史,一直都未被系统地整理过:港英政府在1945年重占香港后,因急于恢复殖民统治秩序,对日军性暴力罪行持回避态度;而日军在投降前亦大量销毁慰安所档案,令后人查证难度增加。香港的慰安所遗址正逐步被推土机铲平─位于湾仔的慰安所“千岁馆”,于1990年代初期拆卸,最终湮没于豪宅地基之下。
相较内地农村紧密的宗族网络,香港人口流动大、私隐化高,让幸存者更易隐藏创伤。目前,香港已向传媒和社会团体承认慰安妇身份的女性,应只有寥寥几位:阿月、醜婆婆、罗氏姐妹等,不知今年8月底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与香港历史博物馆,与内地博物馆进行合作展出的“慰安妇”史料,会否又有更详细的补充。
但望着旧书和旧报道上提到的,1942年日军宪兵队文件要求“增派百名慰安妇至港”、在这之后“香港慰安妇逾千人”的记载,我们亦感到有心无力:原来香港的受害者不是数量少,而是很少有人去记录她们。
要完善香港的慰安妇历史研究,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例如但不限于:1.继续推广特区政府和民间机构的“慰安妇口述史计划”,对幸存者后代进行保密访谈,以抢救最后的证言;2.将原湾仔慰安所遗址列为法定古蹟,设置永久纪念设施;3.在中史课本中增加香港慰安妇历史的介绍。
历史不会因沉默而消失。此刻抢救每一秒消逝的记忆,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李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