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笔杆作枪 报馆是营 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

2025-08-15 05:01: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表示,将《大公报》报人抗战的历史搬上舞台,对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大公报讯】记者孙志北京报道:《大公报》作为一份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怀的百年老报,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新闻传播的范畴。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大公报》用油墨与新闻纸筑起抵御外侮的精神防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表示,《一张报纸的抗战》将《大公报》报人抗战的历史搬上舞台,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更鲜活、更贴近当代观众的方式呈现,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对于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份获密苏里新闻奖中文报纸

  田沁鑫说,“我们对于《大公报》的历史价值、精神内涵,对于这张报纸在整个中文报业在香港及海内外读者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深感敬佩。力求使这齣话剧不仅成为一部展现历史风云的艺术作品,更能让观众在回望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大公报》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其百年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尤其值得铭记的是,她历经六次迁馆的颠沛,却始终坚守‘不在敌人的铁蹄下出报’。”田沁鑫对《大公报》的抗战史娓娓道来:抗战期间,即便报社馆址屡遭战火摧毁,编辑记者们仍辗转于天津、上海、武汉、重庆、香港、桂林等地,在敌机轰炸的硝烟中坚持出报,用油墨与纸张筑起抵御外侮的精神防线。“这种‘笔杆作枪、报馆是营’的风骨,不仅是新闻人的气节写照,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宁折不弯的脊梁。”

  时代变迁,但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令她有共通的情感和强烈共鸣,田沁鑫感佩《大公报》的这份坚守让她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一九四一年,《大公报》凭借其在抗战报道中展现的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成为首份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奖的中文报纸,这不仅是对其新闻品质的认可,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闻人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担当。

  “而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身影遍布中国及海外战场│从‘九一八’事变到淞沪会战,从欧洲战场的硝烟到太平洋岛屿的激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发回的每一篇报道,都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精神纽带,让‘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四万万人齐蹈厉’的豪情,通过铅字直抵国人心中。”

  借人物抉择凸显民族精神力量

  如何将《一张报纸的抗战》打造成一部传承精神、激励民族的经典之作,田沁鑫表示,具体来讲,需在三个维度深耕:其一,以细节锚定历史质感。既要有历史纵深的宏大叙事,还要聚焦鲜活的具体人物。其二,用戏剧冲突激活精神内核,让“民族精神”在人物的抉择中凸显力量。其三,借当代视角架起对话桥梁。可融入当代新闻人的回望,通过时空交错与当年的报人对话,探讨“在流量时代如何守护新闻初心”。这种古今对照,既能让历史照进现实,也让年轻观众在共情中理解:前辈们用生命捍卫的,正是我们今天仍需坚守的精神家园。唯有如此,大公报的故事才能超越“史料陈列”,成为一部让观众在泪光中读懂“何为气节”、在震撼中传承“民族精神”的永恒之作。

  田沁鑫介绍,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资源丰厚,不仅拥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演员,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元化的艺术资源,具备打造精品剧目、传递时代精神的坚实基础。国家话剧院将全力支持《一张报纸的抗战》的创作和演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