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百年大报天津诞生

2025-08-15 05:01: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在天津最繁华的金街(和平路)四面鐘旁,一幢二层砖混的日式洋楼静静伫立,门口有两块汉白玉牌匾,一块写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则是“《大公报》旧址简介”。这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天津《大公报》旧址。

  回溯历史,一九○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满洲正红旗人英敛之在天津法租界狄总领事路(现哈尔滨道四十二号)创办了《大公报》,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一九○六年,因发展需要,英敛之租用“东京建物株式会社”的地皮,自建二层洋楼,报社便搬到了日租界旭街与松岛街交口处(现和平路与哈密道交口处,四面鐘对面,门牌为和平路一百六十九号),这里成为了《大公报》的第二处馆址,也就是如今的《大公报》旧址。

  在这幢小楼里,《大公报》度过了最辉煌的年代,无数震撼世界的名作在此诞生。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期间,去往法国采访的唯一一个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胡政之;二次大战期间唯一留守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是《大公报》的萧乾;一九三二年,《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前往苏联,报道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同年,《大公报》还对“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进行了全程报道。

  一九五六年《大公报》迁至北京后,天津旧址曾面临挑战。在天津市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海河开发中,旧址一度岌岌可危。天津市政协委员及有识之士多次现场考察,以提案形式呼吁保留。二○○○年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改造时对旧址进行了彻底整修。二○一三年一月,大公报社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