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近年电信网络诈骗案手法层出不穷,案件数量与损失金额持续攀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解内地、香港及台湾的电信网络诈骗情况,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人文社会科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黄懿慧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横跨内地、香港及台湾的调查。香港及内地的受害者均以高学历(本科或以上学历)为主;香港受害者的金钱损失最严重,且仅35.4%受害者主动报警或求助。
逾半受害港人损失逾10万元
调查涵盖逾4000名受访者,结果显示,超过九成五受访者曾接触诈骗信息,内地、香港、台湾比例相近。而在曾受金钱损失的人群中,香港受害者的金钱损失最为严重,有近54.9%受害者损失超过10万港元,比例远高于台湾的18.9%及内地的39.7%。
受害者并非刻板印象中的“弱势群体”,反而可能是教育程度较高、被认为不易上当的人群。在香港,研究生学历者更易在收到诈骗信息后作出回复并遭受损失,当中又以女性,及与诈骗者互动3至6个月者损失金额最高;在台湾,40岁以上女性群体遇诈骗损失金额较其他组别高;在内地,本科学历、50岁以上群体较多会回复诈骗信息并遭受损失,其中60岁以上群体损失金额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可疑信息作出回应的受访者中,仅35.4%的香港受访者会主动报警或求助,明显低于内地的51.4%及台湾的51.2%。
黄懿慧指出,受害者与诈骗者互动时长会呈现“临界点效应”,互动三至六个月的损失金额最高,反诈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民众应尽早中止任何可疑互动,并第一时间联络警方、银行或反诈热线。她认为诈骗不是单纯的个人判断失误,而是一场信息与信任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