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旨在缓解劳动市场人手短缺,政策初衷强调“本地优先”。图为市民在劳工处揾工。下图:劳工处近月已优化“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专题在网页,新增网上投诉表格,方便本地雇员作出投诉。图为劳工处西九龙就业中心。\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2023年9月,政府宣布“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允许未来两年输入以往禁止的26个非技术或低技术工种,旨在缓解劳动市场人手短缺。政策初衷强调“本地优先”,然而,实施近两年后,社会对政策的争议却日益加剧。
根据统计处最新数据,建造业、零售业及饮食业的失业率分别攀升至4.4%、4%及4.7%,部分行业的工资增幅甚至低于整体经济水平。面对外劳配额扩张,有本地劳工被外劳取代而失业,有的则从全职变兼职。
《大公报》访问多名本地雇员分享自身相关经历,劳工处表示,近月已在优化计划专题网页新增网上投诉表格,市民亦可继续使用专线电话作出举报。
大公报记者 吴蔚、苑向芹
近日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港人巧仪(化名)发布避雷公司帖,怀疑自己应聘的一家公司并非有心请人,而是走流程发布招聘岗位,实则为后续申请外劳做铺垫。
“我感觉企业不是真心请人,几乎都冇即场面试机会,畀咗简历都完全冇回应。”巧仪前段时间参加了几场官方招聘会,她向大公报记者分享,自己上个月去一家酒楼应聘,老板操闽南口音,面试过程一直问她乡下在哪,因待遇实在过低且面试体验差,巧仪“走难”般离开现场。“他好像一直在暗示不是同乡就不会请,当然回去之后也没有任何回音。”
员工:投诉维权时间成本太高
巧仪曾在餐厅兼职楼面帮补家用。然而半年前经理通知她未来餐厅不会再请兼职。巧仪说,除了兼职,还有几个全职员工也被裁员,餐厅现在只剩下一个本地长工。“我听到经理佢哋倾偈话‘外劳价钱抵好多’之类……”她也从朋友口中听过因为请外劳而开除本地员工的事情,但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她还是感到茫然。
被问及是否了解近期有公司被“行政制裁”,是否打算联合其他工友维权,巧仪无奈表示时间成本太高,“香港地就咁大,好多公司其实都咁做。我哋基层工,大家都要揾食,万一畀人画花简历就惨了!”
据前外贸公司人员杨小姐向《大公报》爆料,前公司为了引入低薪外劳,会按照外劳申请要求在各大网站及报纸上刊登招聘启事,即便有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前来应聘,公司也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有时都会叫人上来面试,但几日后就覆对方已经请到人,时间到就同劳工处申请外劳。”杨小姐已经离职,同时认为若助长这样的风气帮公司走灰色地带,感到良心不安。
据悉,申请计划需符合几个外劳申请条件,首先雇主必须证明已经尽力但无法在本地劳动市场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负责傢俬运送和安装的李师傅表示,话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漏洞。“公司係咪真的‘尽力但无法’招聘到本地合适的员工?呢个点样check个真实性呢?”他说:“我上周找人去运送家品,不到一个鐘就有人响应了,哪里会难请人呢?”
倡建立“外劳僱佣诚信名册”
部分劳工因不了解自身权益,在遭遇歧视被无故拒聘后,亦难察觉或有效举证。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投诉外,本地雇员应如何有效反映或解决问题?劳联主席、立法会议员林振昇接受大公报采访时建议,劳工处在雇主进行本地招聘阶段做好把关,加强对招聘过程巡查,了解本地求职者人数。他亦呼吁政府考虑建立“外劳僱佣诚信名册”,对合规企业形成正向激励。
港九劳工社团联会秘书长、立法会议员周小松认为,政府可以要求获批输入外劳的公司每半年申报一次本地雇员人数并配合巡查机制。周小松透露,劳工处鼓励劳工投诉,不少工友愿意透过工会转介个案。“近两三个月我们已转介几十宗工友的投诉个案,劳工处调查后发现情况属实,便会对雇主进行制裁。”他形容工会与工友之间天然联系紧密,工友更信任工会,经工会转介维权可事半功倍。周小松呼吁,虽然取证不易,但若有怀疑,可以先联络工会。
劳工处:网上设投诉表格供举报
针对以上情况,劳工处就表示,近月已在优化计划专题网页新增网上投诉表格,方便本地雇员就雇主涉嫌违反优化计划的规定作出投诉。市民亦可继续使用专线电话2150 6363作出举报。
劳工处续指,会进行特别巡查行动,到聘用输入劳工的企业查核雇主有否持续符合全职本地雇员与输入劳工2:1人手比例的规定。同时,劳工处会按违规风险要求雇主申报全职本地雇员及输入劳工的资料和相关人手比例。如发现怀疑违规情况,劳工处会作进一步调查。如证实违规,劳工处会对有关雇主作出行政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