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黎智英的子女昨日到庭旁听。右图:囚车押送黎智英到庭。\大公报记者摄
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及《苹果日报》三间相关公司涉嫌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及刊印煽动刊物一案昨日续审,由辩方继续结案陈词。
辩方称,希望法庭“中立”地看待黎智英关于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以台制华”等言论,认为只是“纯粹的政治评论”,并非要求进行制裁、封锁(blockade)或者采取其他敌对行动。
法官指出,黎的言论充满敌意,亦称呼中国为“敌人”。法官又指出,即便没有“直接地”请求,但却“隐含地”请求外国制裁内地和香港,或鼓励外国制裁内地和香港,法庭需要考虑黎是否在串谋中施加影响,以及其行为是否隐含要求制裁的意思。\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
争拗煽动刊物占比毫无意义
开庭后,辩方继续强调证据中煽动刊物数目的重要性。法官重申,争拗煽动刊物数目占比是0.4%抑或0.5%毫无意义,对聆讯没有帮助,法庭会全面考虑所有证据,而对于证据中的文章,会考虑其内容,确定是否具煽动性。
辩方举例控方提及黎智英与退役美军将领基恩、美国前副国防部长伍夫维兹等人保持联络和谈论外交政策议题,认为更合理的推论是黎智英与他们是多年朋友,大家关心国际和本港时事,如同“大家饮茶时谈论法律”。
辩方在庭上举例,黎智英在社交平台和电视节目中提到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以台制华”等,声称只是谈论“台湾的国际地位”,是“纯粹的政治评论”,并非要求进行制裁、封锁或者采取其他敌对行动。
辩方又在庭上逐条引用黎在社交平台和电视节目中的其他发言,均称“纯属评论”。法官指出,如果辩方将所有材料都拆散来看,那么可能什么都看不出来。
法官随后关注,黎在《live chat》节目中提到台湾与香港拥有相同的“敌人”,当中使用“敌人”形容中国。
辩方解释,这是一个有交流的对话,并非单独发表意见,不能单凭文字稿下判断,需要看整个场景,否则很容易单看一些字眼便觉得“这些字眼看起来很不好”,而本案并非指控串谋批评中国,而是指控勾结外国请求制裁、封锁及敌对行动。
法官:辩方说法自相矛盾
法官随即反问,辩方认为应该拆开来审视黎智英在《live chat》中的发言,还是作为整体来理解。辩方称,法庭应分开审视每段内容,亦不应被证据数量影响判断。
法官指出,辩方刚才强调数目的重要性,现在又强调质量,似乎自相矛盾。法官指出,法庭需要考虑黎是否在串谋中施加影响,以及其行为是否隐含要求制裁的意思。
法官提及,《live chat》节目中,黎智英说:“虽然知道与你(以色列前副总理)说话或与很多其他人说话,是与外国人勾结,会惹上大麻烦,但我必须坚持。因为有很多人跟随我,如我后退,很多人亦会后退。”要求辩方做出评论。辩方称,黎的意思并非指与以色列前副总理说话是与外国人勾结,而是这样做可能被认为是与外国人勾结。
法官随即指出,辩方理解错重点,法庭并不关心黎对于“勾结”的理解,反而黎智英说“不会后退”,才是辩方应该澄清的重点,反问辩方该言论是否证明黎智英的决心。
辩方称,“他不会做任何违法的事,但他会坚持做可能被认为是违法的事”,强调黎坚持信念。法官反问,辩方的意思是否如果被告的信念可能导致违法,仍然会坚持?辩方没有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