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骗徒将受害人拉入WhatsApp“投资群组”后,会诱导受害人登录仿造的交易网站。
骗案层出不穷,今年上半年香港录得16262宗科技罪案,损失约30.5亿元,比去年同期升14.7%。平均每七宗科技罪案就有一宗是网上投资骗案,宗数仅次于网上购物及求职骗案,排行第三,总损失达14.8亿元,是科技罪案中最严重,比去年同期升36.4%,远高于其他类型案件。受害者中,一成是医生、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今年最大单一骗案是一名退休人士透过Facebook进入WhatsApp投资群组,被诱骗投资港股及美股,最终损失逾3000万港元。
警方提醒,切勿轻信社交平台的投资广告,若被加入不明的通讯群组就要提高警觉,利用“防骗视伏APP”防骗除伏。\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
近年流行网上投资,市民一机在手就可以买卖股票、加密货币、外汇及不同结构性产品。骗徒看准大众希望赚钱的心理,利用各种手法进行诈骗。市民不论年龄、学历或职业,都会成为骗徒“猎物”。骗徒会假扮知名人士或投资专家,根据热门投资项目、社会议题及个人背景度身打造剧本,让受害人深信自己“眼光独到”且“机不可失”。同时,骗徒更会刻意营造紧迫感,诱使受害人在仓促间将毕生积蓄转入指定户口,甚至去借贷投资。
退休妇堕投资骗局 失逾3000万
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高级警司梁霭琳表示,今年上半年(1至6月),本港录得16262宗科技罪案,共损失30.5亿元,比去年上升14.7%。网上投资骗案录得2273宗,平均每七宗科技罪案就有1宗是网上投资骗案。对比去年同期,网上投资骗案上升24.8%,损失由10.9亿元上升至14.81亿元,升幅达36.4%。
网上投资骗案的宗数仅次于网上购物及求职骗案,排行第三,是科技罪案中最严重,每宗平均损失达65.1万元,远高于其他类型案件。
骗徒主要以投资股票及基金、虚拟货币或其他高回报项目作幌子进行诈骗,透过市民广泛使用的通讯程式及社交媒体平台发送钓鱼讯息接触受害人。今年上半年透过WhatsApp接触受害人的案件达1260宗;透过社交媒体Fb及Instagram接触的案件则分别为411宗及226宗。
最多受害人的群组依次为41至50岁、51至60岁及61岁以上,三个群组合共占所有受害人超过七成。各种职业背景的市民都有“中伏”,包括专业人士,当中有一成受害者是医生、律师、会计师、建筑师、护士等。2025年最大单一骗案中,受害人为一名65岁退休妇人,她透过Fb进入WhatsApp投资群组,被诱骗透过不明的应用程式投资香港及美国股票,损失逾3000万港元。
先获微利 加大投资后失联
骗徒通常透过WhatsApp或Telegram等即时通讯软件,随机将市民拉入标榜为“内幕资讯”、“股票投资交流群”或“在线学习投资技巧”等投资群组。入群后,骗徒自称为“金牌分析师”或“资深投资专家”,安排同伙“做媒”,在群内持续贴出高额获利截图,让受害人心动尝试,并指示受害人下载不明应用程式,或前往虚假投资平台进行交易,让投资人在初期先获微利,当加大投资后,骗徒便会失联,所有投资化为乌有。
除发放钓鱼讯息外,骗徒亦会在社交媒体投放精心设计的广告。这类广告常以“限时优惠”或“仅限100名用户优先获取独家投资情报”为饵,增加紧迫感,更声称回报率可高达“5至100倍”等话术,令受害人在短时间内作决定。一旦受害人点击广告,便会被转至要求输入电话号码或电邮地址的页面。取得联络方式后,骗徒随即将受害人拉入预先设置的WhatsApp群组,重演骗局。
此外,骗徒接触受害人的手段亦持续演变更新,例如,当业主于房产平台刊登出租物业资讯时,骗徒即锁定目标,伪装为“高端租客”,透过话术塑造为高收入人士,虚构投资专业背景,诱使被害人堕入圈套。
另外,骗徒刻意与受害人建立暧昧或恋人关系,再以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投资。警方今年上半年录得199宗这类俗称“杀猪盘”的案件,相比去年同期的160宗,上升24%,损失由去年1.4亿元上升近1.8亿,升幅近3成。今年最大损失的单一“杀猪盘”,是1名52岁受害人,在地产平台刊登广告出租其物业,骗徒联络受害人后,建立网恋关系后,指示受害人到虚假网站投资,将约2000万元及价值1100万的虚拟货币存入指定户口,损失逾3100万元。
梁霭琳表示,自“防骗视伏APP”推出以来,下载量已逾1百万,累计录得926万次搜寻,当中107万次结果显示为具有诈骗风险。市民要善用“防骗视伏APP”踢走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