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罗淑佩表示,已完成“M”品牌计划检讨,将会推出多项优化措施。\大公报记者 朱家立摄;右图:今年“M”品牌盛事(部分)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昨日宣布,文体旅局和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已完成“M”品牌计划检讨,提出进一步优化措施,包括聚焦于赞助国际公开赛事,“M”品牌会有策略地吸引为香港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体育活动持续落户香港。每项活动的资助上限按评分而定,由600万至1500万元不等,换言之,并非每项获批准的申请都自动获批1500万元资助上限。
罗淑佩表示,希望以更具策略性、更有效和精准地分配政府资源,支持高质素和具经济效益的大型体育活动,推动体育盛事化和产业化发展。\大公报记者 谭德龙 朱家立
罗淑佩昨日出席第15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保龄球项目决赛后会见传媒时,公布优化措施。优化措施适用于所有在今年9月16日起收到的“M”品牌活动申请。申请机构须在拟举办或公布举办“M”品牌活动前至少六个月前提出申请。
资助额由600万至1500万
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将采用固定申请周期,接受和处理表演赛、邀请赛申请,在同一个为期六个月的申请周期内收到的申请,将按参与球星、队伍的吸引力、经济效益等优势一并处理和考虑。一般情况下,委员会在同一周期,只会拣选不多于三项表演赛或邀请赛,避免因多项赛事同期举行而减低各自的经济可行性和效益。
罗淑佩表示,“M”品牌计划会调整评分标准,在评审表演赛、邀请赛申请时,会特别考虑推广体育发展、旅游及推动本地经济效益的成效。此外还将强化监察机制,要求申请人在活动完结后,提供有关访客数字、经济效益等资料。
在优化措施下,每项活动的资助上限根据评分而定,由600万至1500万元不等。为鼓励主办单位逐步增加寻求私人赞助的金额、推动业界迈向产业化发展,大型体育赛事首三年的直接补助金会按年递减,第一年最高600万元、第二年最高500万元、第三年最高400万元。
罗淑佩表示,没有就每年可获“M”品牌资助的盛事设上限,只要是具规模的国际赛事,并对体育发展、旅游及经济收益有正面影响,局方都乐意考虑。她补充,如果属同一系列赛事,高档次的项目或会优先考虑;资助计划希望集中在大型国际赛事、特别是可争取国际排名等的赛事作为优先,但并非不会考虑表演赛,若有关赛事可带来旅游收益等,会是更主要的考虑因素。
至于其他不属国际赛事的项目,罗淑佩表示,如有关项目对本港体育发展有好帮助,文体旅局或康文署属下亦有其他资助,包括场地资助等,亦可协助有关项目顺行举行,她不担心会阻碍体育发展。
促使政府检讨“M”品牌资助机制的触发点,为去年初阿根廷球星美斯跟随所效力的美职联球队国际迈亚密来港踢表演赛,最终闹出“失场风波”。罗淑佩回应有关事件,被问到政府会否有更多方法符合旅客及市民期望,又或者对表演赛会否有更严谨要求时,强调已听取市民、主办方、立法会等多方意见,因此当局去年承诺作出有关检讨,亦已试行落实检讨方向,形容运作顺畅。
“M”品牌计划于2004年设立,旨在鼓励及协助本地体育总会、私人或非政府机构举办更多大型国际体育活动,符合审批准则的体育活动有机会获委员会授予“M”品牌认可,部分活动更会获得拨款资助。
议员:集中资源扶助旗舰盛事
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郑泳舜表示,重点资助国际公开赛事,有助集中资源扶助旗舰盛事,同时避免不同赛事过于集中某一时段举行,影响观众体验。本港过去一年举办30项“M”品牌赛事,较对上一年度的18项显著增加,随着启德体育园启用,可预见将有更多本地体育总会、私人或非政府机构申请大型体育活动的资助。
今夏曾主办英超球队曼联访港进行表演赛的国际文娱管理有限公司主席金伟明表示,支持优化措施,认为能进一步推动香港成为盛事之都。他说该公司多次在港主办国际级赛事,今年有2月贺岁盃及5月的曼联访港,全获“M”品牌认可。
中国香港保龄球总会主席刘掌珠认为,目前政府是概括地讲出“M品牌”的改革方向,相信之后会再和各个总会谈及细节。她相信政府会尽量兼顾到各个总会或体育项目主办赛事时的实际情况。
优化“M”品牌计划措施要点
评分标准:优化评分标准,以在评审“大型体育赛事”项目的申请时特别考虑项目对香港体育发展的成效
经济效益:评审“表演赛/邀请赛”项目的申请时特别考虑项目在旅游推广和对本地经济效益的成效
善用资源:每项活动的总资助上限,将按优化后的评分标准而订定,由600万元至1500万元,以更有效分配资源。并非每个获批的申请均能获1500万元的资助上限
严格审批:完善审批程序和申请要求。申请机构须在拟举办或公布举办“M”品牌活动前,至少六个月前提出申请
加强监察:加强监察和报告机制。主办单位需委托独立的专业机构就活动参加者(包括旅客)进行调查,并提交报告,以更有效评估活动的成效(包括入场人次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