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调查显示,四成受访者的BMI达到23及以上,即是属于超重或肥胖。\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现代生活节奏急速,缺乏运动及不健康饮食极易导致人们体重超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症定为“全球性流行病”,目前本港逾三成人属肥胖,即体重指标BMI超过25。有肥胖关注团体昨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33%有肥胖症人士仅认“微胖”,或不将肥胖视为需医疗介入的疾病;反而一些体重适中或过轻者却有“身材焦虑”而曾减肥。
专家指出,调查结果揭示港人对肥胖症认知不足,呼吁社会各界正视肥胖症,同时希望未来于基层医疗推动早期检测,政府应有相应政策,预防肥胖引发的并发症,减轻医疗负担。\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全球约25亿成人(18岁及以上)超重,其中8.9亿人患肥胖症,占总人口约16%。香港卫生署2020-22年人口健康调查显示,本港的15至84岁人士中,32.6%属肥胖,且与2014/15年调查相比,肥胖率显著上升,显示本港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七成人不认为肥胖是疾病
香港关注肥胖症联盟于今年5月底至6月进行街头问卷调查,访问了约500人,根据他们提供的身高体重计算BMI,结果显示,四成受访者的BMI达到23及以上,即是属于超重或肥胖,当中近八成人患长期病,最常见为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但37%人认为长期病病情与肥胖无关。
调查发现不少人对肥胖有错误认知,近七成受访者不认为肥胖症是一种疾病,而在属肥胖的100名受访者中,3%认为自己无肥胖问题,33%认为自己仅属“少许肥胖”;而超重群体中有26%人称自己无肥胖问题。相反,有超过七成体重适中或过轻,即BMI低于23的受访者,却又自认少许肥胖、肥胖、很肥胖及极端肥。
调查并发现,97%受访者自认会因为肥胖问题而影响情绪。约89%曾尝试减肥的受访者因减肥感到沮丧,其中约24%人认为自己“很沮丧”或“极度沮丧”。
中年胖男多次做膝盖手术
39岁的Tommy自10岁起有肥胖问题,12岁已重达80公斤(约176磅),34岁体重增至120公斤(约264磅),虽曾以做运动、服用减肥药等方法减肥,但无明显效果,令他的情绪长期受影响,并出现关节痛、高血压、糖尿病等,他亦曾多次接受膝盖手术,2023年进行缩胃手术后,体重至今维持87公斤。
香港关注肥胖症联盟成员、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兼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陈真光表示,肥胖症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及睡眠窒息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生活质素。
香港关注肥胖症联盟成员、香港代谢及减重外科医学会委员兼外科专科医生林展滔表示,调查反映市民对肥胖症的认知不足,忽略其作为慢性疾病的严重性,低估健康风险。肥胖症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对医疗系统构成压力,亟需专业介入及政策支持。
香港关注肥胖症联盟成员、香港代谢及减重外科医学会主席兼外科专科医生黄健鸿呼吁,本港应把握良机,正视肥胖症作为公共卫生议题的迫切性,建议于基层医疗推动早期检测、扩大新型减重药物可及性及资助,进一步加大力度压低本港肥胖及超重率,改善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