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研究团队讲解“基于向量数据库的建筑隐含碳排放预测方法”原理。\大公报记者石华摄
从17个实验室的科研集群到205家孵化企业的产业转化,从河套首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到深港科研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创新,作为首批入驻河套的香港高校机构,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光廷昨日(29日)接受采访时指出,研究院不仅是科研支点,更是规则衔接的试验田,未来将以“早期孵化在港、转化落地在深”模式,推动更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设17实验室 科研队伍160余人
近日,研究院科研团队申请的“基于向量数据库的建筑隐含碳排放预测方法”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这一技术通过大模型与向量数据库结合,将建筑碳排放预测精度提升至90%以上,直接回应了“双碳”目标下的行业痛点。研究院宋艳芳指出,该技术可动态模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绿色建筑认证提供核心支撑。
这一突破并非孤例。研究院在绿色科技领域已形成“研发─转化─落地”的闭环,如纳泉智慧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可为客户提供“AI能效优化+智能投资决策”全链条服务,覆盖储能及综合能源项目从投资规划、智能选址、动态收益测算到AI运维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此外,研究院联合瑞安新天地发起设立绿色可持续开放实验室项目,面向专注于绿色可持续领域产业合作伙伴开放合作,支持港科大绿色可持续科研项目在河套发展及与产业结合进行落地转化,该项目也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个校企深度合作。目前研究院设立了17个实验室,建成科研队伍160余人。
在创业孵化方面,蓝海湾孵化港作为港科大在深圳设立的创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205家,培养国高企业22家。
科研物资跨境 破解两地制度差异
研究院的“双城记”模式,核心在于破解深港科研体制差异。河套深圳园区通过“联合政策包”,实现科研物资跨境、资金双币流通、人才“直通车”等制度创新。例如,港科大团队与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研发的“多模态AI肿瘤诊断模型”,依托河套“数据特区”政策,突破两地医疗数据壁垒,诊断准确率超90%。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光廷教授表示,在交通上来说,从港科大到港科大(广州)一定要经过深圳,研究院是双校的中转支点,在科技发展方面深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港科大将考虑在河套香港园区建设实验室,计划在第一期就进驻。”
郑光廷强调,资金、人才和数据是创业者考虑的三个要素,河套作为一个试验区是最好开展的。“港科大优势学科很多,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环境工程等等,会对创业者提供支持,我们的计划是孵化早期在清水湾,转化回到内地。”\大公报记者 石华深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