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事迹 繁体新书澳门首发

2025-08-31 05:01: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及《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繁体版新书发布会昨日下午在澳门举行。

  【大公报讯】记者吴俊宏报道:《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的故事精彩再现,抗战精神激励前行。由澳门文化公所出版、纪录片导演冯雪松撰写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及《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繁体版新书发布会昨日下午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举行。作者冯雪松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经20余年调查挖掘,让这位代表“正义与良知”的英雄重回大众记忆。他寄语年轻人从方大曾的家国情怀与职业担当中汲取奋斗力量。

  该套书籍通过对抗战初期首位抵达卢沟桥事变现场的《大公报》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生命历程的追寻,将其事迹重新推向公众视野,展现了一位不为暴力、权力与金钱所驱使,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为胶卷的优秀摄影家的人生故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生于北平外交部职员家庭,毕业于中法大学经济系。作为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与杰出摄影家,他当时以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身份奔赴卢沟桥,是“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的第一人。

  方大曾是抗战初期最活跃的战地记者之一,其作品见于《大公报》、《申报》、《良友画报》及美国《时代》周刊、英国《伦敦图画新闻》等国内外知名媒体。他最后一篇报道《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于1937年9月30日在《大公报》发表,此后音信全无,失踪时年仅25岁。

  冯雪松通过多年深入调查与纪录片创作,重新挖掘并整理了方大曾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令这位几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再度回到公众视野。

  冯雪松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方大曾代表着“正义与良知”──这是人类珍贵的品质,其精神力量仍能深刻影响当下与未来。  

  勇揭日寇暴行 激励青年

  冯雪松寄语当代年轻人,希望从方大曾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国家危难之时,中华儿女应当挺身而出,保护国家与人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方大曾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澳门日报社长陆波在会上致辞表示,该书能出版繁体字版,无疑是增强面向国际的影响力,以及填补中国新闻事业上的空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

  今次活动由文化公所主办,澳门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副部长殷汝涛、文化局局长梁惠敏、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龚志明、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顾问秦斌、澳门基金会代主席钟怡、澳门日报社长陆波、《大公报》总编辑于世俊、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长胡根、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副校长牛兰珍、作者冯雪松和文化公所总经理赵香玲主礼,多名教育委员会委员、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青年社团代表连同200多位师生出席活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