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综述/司局长访遗址忆先烈 吁传承爱国精神 抗战史迹就在身边 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

2025-09-03 05:01: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何永贤日前到西贡五块田参观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市区中队部驻地旧址,并拜访抗日老兵刘炳安。中图:卓永兴日前走访西贡蠔涌车公古庙及黄毛应玫瑰小堂,凭吊抗日英烈。右图:林定国探访上环抗战遗址,提醒和平得来不易,需世代传承和珍惜。

  80年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胜利。在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香港始终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在抗战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特区政府近期在全港多处抗战遗址优化周边环境,加设纪念牌匾、史实资讯牌等,让市民更全面认识抗战历史及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多名政府官员连日来到访各抗战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并呼吁社会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珍视世界和平,并为开创国家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这些抗战遗址,分布广泛,港九新界,山水之间,遍布着一个个红色足迹……\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李清

  1938年,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设立,使用“粤华公司”经营茶叶生意作掩护,广泛开展宣传联络工作,积极发展华南抗日力量,接受和转运港澳同胞、海外同胞捐赠的物资,协助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等。香港迅速成为联系海外华侨、转运物资的重要枢纽。

  “80年前的历史事件看似遥远,但不少历史痕迹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昨日来到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遗址。他说,平日熙来攘往的“太平行”,其实前身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遗址。在全港多区都有不少与抗战有关的历史遗址,记载了香港民众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

  西贡玫瑰小堂 游击队补给基地

  在香港沦陷时期,作为香港地区唯一成建制的抗日武装力量,港九大队由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直接领导。1942年2月,港九独立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玫瑰小堂内成立,两年间有约70名游击队成员定居和驻扎。小堂亦为前往中国西南部途中的游击队,提供食水、物资及庇护的地方。

  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和发展局局长甯汉豪,近日先后来到这里凭吊抗日英烈。卓永兴说,80年前,抗日英烈坚守民族气节,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投入这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大业。特区政府在多处新竖立“香港中共抗战遗址”牌匾,提醒世人不要遗忘抗战历史,认识港九大队的贡献。

  村民宁死拒出卖游击队情报

  西贡沙角尾村育贤书室曾被港九大队用作抗日据点。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昨日到这里与四位村长交流并指出,香港民众当年一直支援抗战,育贤书室由典型的“卜卜斋”书室,变为重要的秘密抗日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大埔乌蛟腾村是港九大队的重要据点之一。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这里遇到了乌蛟腾村的原居民李戊兴村长,听他分享村里的先辈当年即使面对日军的酷刑,都宁死不屈、不肯透露关于游击队的情报的故事。

  孙东表示,今天的和平是由众多为国奉献生命的先烈所换来的,因此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沙头角石涌凹罗家大屋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罗氏族人的祖屋。罗氏一家共11人参与抗日游击活动,并组成本港第一支抗日联防队,以该祖屋作根据地。日占时期,它是港九大队的活动基地及交通站。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日前与香港青年团体参观大屋,期望青年能够深刻体会国家从苦难走向强大的历程。保安局作为负责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事政策局,更加要牢记这段历史,坚决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守护香港稳定的职责,牢牢把关安全防线,令香港继续安定繁荣。

  1943年5月的一个晚上,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长刘春祥带领六名班排骨干,驾船往龙鼓滩准备开辟新的根据地。船驶至龙鼓洲、沙洲两个小岛附近的海面时,突然遭日军炮艇伏击,刘春祥等英勇应战,但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激战后刘春祥等7位战士和船家梁克一家五口壮烈牺牲。

  如今在屯门龙鼓滩设有“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早前到访此处,当日雷声震震,恍若当年在龙鼓洲海上激战的炮火声。卢宠茂表示,抗战期间,面对民族存亡,无论是投身军旅的战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毅然挺身而出,以舍生取义的气节守护每寸国土。传承历史,不负前人,建设强国,守护和平。

  长洲医院在抗战时期是育婴院和儿童难民收容所,亦是中共长洲支部的活动地点。当时,岛上一名刘姓富商组织自卫团,其中第二小队为中共长洲支部领导的“新青体育会”,队部设于长洲医院。

  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日前来到这里缅怀先烈,她表示,先烈以伟大牺牲换来今天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才是世界应该共同守护的价值,这四大价值理念亦正正反映在“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中,让香港发展前景持续开阔。

  “小鬼通讯员”口述宝贵历史课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到西贡槟榔湾五块田参观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市区中队部驻地旧址。1943年港九大队市区中队的中队长兼指导员方兰就住在五块田刘姓通讯员的家中,该址附近还有小船作交通以联络沟通。

  现场有一位姓刘的村民,其92岁堂叔正是当年的“小鬼通讯员”之一的刘炳安。“安叔”忆述当年自己只有9岁,就负责带着情报往来西贡及中环、铜锣湾等地。谈到当年情报字条的摺法和收藏方法、赤脚走遍多个地方、被方兰问及“要不要做通讯员”及须与父母断绝联系的过往,每一句都让他们更深刻了解当年的情况。

  “看着安叔一枚枚的勋章、一张张的照片、一本本相关书籍、听着他孩童时为抗战所作的贡献,都感到由衷敬佩,也庆幸自己有机会上这一堂宝贵的口述历史课。”何永贤说。

  儒林臺观察站 搜集日军情报 

  上环儒林臺8号旧址,曾是港九大队的情报观察站。1944年盟军准备反攻时,港九大队市区中队配合盟军行动,在这里搜集日军军舰情报。队员文淑筠家住在这里,她每日透过窗口以望远镜观察,将日军舰艇型号、停泊方位逐一记录,与另外的观察站对照、补充,辗转将情报转送东江纵队司令部交盟军。

  “当年的儒林臺旧址已经变成高楼大厦,今天许多人亦未曾亲历战火,但历史印记不可磨灭。”律政司司长林定国说,全港各区有不少保留下来的抗战遗迹,提醒后人和平得来不易,需要世代传承与珍惜。

  在西贡旧墟,有另外一处港九大队的情报站。游击队员以位于西贡大街18号的“不夜天”茶座店员身份作掩护,暗中搜集及转送情报。护送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逃离本港的“秘密大营救”任务中,“不夜天”茶座还是一个补给站。被护送人士在这里补充体力,再继续赶路乘船离开香港。

  “本港一批批的抗战遗址,充分见证了香港与祖国从来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和在抗战期间的积极重要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