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盂兰胜会有摊位游戏供市民参与。\大公报记者华英明摄;右图:观塘康宁道游乐场每年都会举办盂兰胜会。\大公报记者华英明摄
明天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也是一般人俗称的“鬼节”,民间习俗祭祀孤魂野鬼,但原来盂兰胜会的核心意义并不单纯是迷信。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在2011年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观塘举办盂兰胜会超过60年的潮侨团体的负责人表示,盂兰胜会与中秋一样,是团聚的节日,既团聚社区各家各姓的人,也团聚自家人。但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一代逐渐对盂兰文化感陌生,如今的盂兰节虽不复当年热闹,仍希望透过持续举办活动及尝试变化,令更多年轻人能了解盂兰背后的意义。\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每逢农历七月,晚上路边点点火光,不绝的市民在街上烧衣祭祀,加上“地上看到硬币不要捡”等习俗传说,为这个节日蒙上一层神秘迷信的色彩。观塘康宁道游乐场每年都会举办盂兰胜会,上周已大致布置好场地,观塘潮侨工商界盂兰胜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理事长陈钦池一面带大公报记者参观场地,一面介绍着他记忆中的盂兰胜会。
拜一拜“好兄弟”求庇祐
“潮州人不叫它们做孤魂野鬼,比较温和称为‘好兄弟’;七月初一开鬼门关,邀请‘好兄弟’前来参与活动。”陈钦池说,中国人重视慎终追远,拜祭神灵的同时,向祖先表达孝道和思念,孤魂野鬼也是别人的祖先,也拜一拜,希望获得庇祐。
盂兰胜会场地搭起数个棚,四方各有一个。最大的是戏棚,上演神功戏,对面是神台,即天地父母棚,布置格局就是供神明看戏。侧边是经棚,供经师念经、打斋超度,对面的是孤魂台,台旁有一个大士台,上面有一个三层楼高的大型纸扎神像,“那是大士爷,相传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是鬼王,负责管住前来的‘好兄弟’”,陈钦池说。不同地区的盂兰胜会场地各有不同,但格局大致相同。
“以往的盂兰胜会,简直是一场盛大的派对。”陈钦池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娱乐不像现在的多,盂兰胜会成为社区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家参与胜会、看神功戏。很多小贩在场地附近摆档,有售卖冻饮、小食,也有拉糖人的手艺。大人忙着祭祀,小朋友就趁机一起玩游戏,吃小食。祭品以面粉制作,有饼状的,有像福袋的,潮州人称祭品做“孤”。祭祀完了,举办方将祭品洒出,群众蜂拥抢夺,称为“抢孤”,寓意平安。
“以前的潮州人,看盂兰节甚至比过年还大。”观塘潮侨工商界盂兰胜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秘书长杨学文说,盂兰胜会是团聚的活动,社区内的人一同参与,才能成事,但又不同于中秋、冬至等自家人团聚的节日。盂兰胜会,不管来自哪里,姓什么,只要是同一个社区的,都能参与,起了将社区变得更紧密的作用,将人们聚在一起。
小朋友演粤剧玩摊位游戏
时代变迁,年轻一代不了解传统节日意义,认为盂兰胜会就是迷信、落后的风俗,加上举办活动的规管要求,一些仪式改变或从简,甚至消失,例如“唱天光”的神功戏。杨学文称,昔日的神功戏,“上百人挤满了戏台,那时候的戏,可以唱到天亮。现在唱晚一点,会被投诉噪音,自然不能搞得那么隆重”。还有“化宝”环节,按传统应在子时(晚上11时后)进行,现时需提前进行,压低声音,不能像昔日般大声宣告活动进行。
说盂兰节,不得不说派平安米。杨学文带记者来到米棚,一包包大米已准备好,用帆布盖住。他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会派赠药油、水桶、雨伞、衣物等物品。昔日经济条件差,平安米每包5公斤,不少长者为了得到经过祭祀的平安米,大排长龙,风雨不改;但2005年发生有人轮候期间跌倒死亡事件后,为减少轮候人数和长者受伤风险,政府规定派发的米每包不超过一公斤。
不过,仍有大批长者为了这包平安米,日晒雨淋轮候。杨学文说,为让长者免却排队的辛苦,今年起,观塘的盂兰胜会改由社区及关爱队上门派米,“时代不同了,以前站着排队讲诚心,现在我们上门派发,要彰善心。”
为吸引年轻人接触盂兰文化,观塘的盂兰胜会也作出了很多改变,包括近年在盂兰胜会开始前约一周举办相关活动,今年是《观塘大竹棚戏曲汇演暨关爱共融嘉年华》节目之一,邀请多间小学参与表演,让小朋友在盂兰戏棚表演粤剧,同场又有摊位游戏让小朋友们了解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