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中国传统道教,将阴历七月定为鬼月,即中元节,而盂兰节则是佛教的说法,但两者早已融合,大家会在阴历七月为鬼魂布施,希望积德。他认为,作为非遗,香港的盂兰胜会有保留价值,“非遗是可以利用AI,利用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把这个习俗风俗传下去。”
郑培凯表示,佛教中,有一本《盂兰盆经》,讲的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当中说到目连的母亲不喜欢佛教,侮辱佛教,结果死后下了恶鬼道。目连设法救母亲,让她能够轮回。这也就成了现代盂兰胜会中,拜祭祖先,表达孝义的因由。他表示,要追寻盂兰节来到中国,应该要追溯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流行的时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此时道教正在中国流行,而盂兰节跟中元节,刚好又在一起,于是就慢慢开始在文化上结合了。
可借AI网络科技传承
在“目连救母”的故事中,佛陀告诉目连,十方僧众须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饭五果供于盆中,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于厄难中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才能渡其母脱离饿鬼道。目连依法施行后,其母果然脱离一切饿鬼之苦,目连便禀告佛陀,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道者,须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作盂兰盆普施佛与僧,从此中元供盂兰盆的习俗便广为流传。
盂兰节又叫盂兰盆节,这出自梵语,盂兰是的意思是倒悬,而盆就是拯救的容器的意思,意指用来救助处于倒悬痛苦的饿鬼的器皿。中国人相信,人间对鬼魂作出一些施舍跟福报,便可积德,鬼魂也不会捣乱,同时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郑培凯认为,随着城市化,很多传统的家乡文化正在面临消失,盂兰胜会也不得不作出改变、简化,甚至消失,“都市的人太匆忙,生活很紧迫,像盂兰盛会这种节日,根本无暇参与。”面对这个现实,他认为借助AI、利用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把盂兰盛会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是可行的。\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