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造型各异/“大士王”面容要狰狞 镇住孤魂野鬼

2025-09-05 05:01: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士王”即鬼王,相传是观音大士的化身。\大公报记者华英明摄

  每一个盂兰胜会的场地,都会见到一尊高大的纸扎神像,被安放在专属的大棚内。那是大士王,民间习俗相信大士王负责看管孤魂野鬼,防止有鬼不服超度,或破坏秩序。但原来潮州、海陆丰、客家和广府的大士王,造型各有不同。紮作师傅冒卓祺入行超过30年,懂得紮作各地的大士王,每年亲手完成几个,他说,“要紮大士王,一点不简单,最难是面部表情,一定要够狰狞,不然如何镇得住孤魂野鬼?”

  无论是哪个地区的大士王,作用都是“维持秩序”。冒卓祺介绍,香港常见的大士王主要分四种地区的款式,分别是广府大士、潮州大士、鹤佬大士和客家大士。不同地区扎起来有不同讲究,广府大士一般是白底才面,造型是右脚提起,左手举作剑指,指着中间,“有些地方会有祭沙河,即以沙在左右两边铺出一条直线,中间摆放祭品,寓意这是最后一餐,吃完就好上路了。广府大士就负责看着它们,送走冤魂及衰气。”

  “潮州大士是蓝面;鹤佬大士一般是赤面,也有青绿面;客家大士红色面,以金色和黑色修饰为主,但在香港就最少见。”说到紮作大士王,冒卓祺说,难的不是因为动辄就二三十米高,而是要画好面容,“大士王面容要狰狞,要有獠牙、火面。”他表示,现在很多紮作已由厂造,大士王面容一式一样,甚至比例不对;他则坚持亲手画面容,紮出传神的大士王,“有些时候为了显得更有威严感,我会让大士王的嘴打开,让獠牙伸出来。”他说经多年观察及学习,已掌握七八种不同的大士王面容做法,看起来生动又有气势。\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