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市民昨日傍晚冒风雨赶路。\大公报记者何家骏摄
根据天文台数据统计,1946年有纪录以来于9月曾发出34次8号或以上台风信号,其中7次悬挂10号风球,分别是1957年强台风“姬罗莉亚”、1962年超强台风“温黛”、1964超强台风“露比”、1983年超强台风“爱伦”、1999年台风“约克”、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以及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3次悬挂9号风球,分别是1949年无名台风、1953年强台风“苏姗”、2003年强台风“杜鹃”。
历年9月的8号或以上风球维持时间大部分都超过10小时,其中以1953年的强台风“苏姗”悬挂时间最长,达到49小时10分钟。
“秋颱”一般指于9月至11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其移动路径及强度均较夏季复杂多变,究其原因在于华南地区受东北季候风支配,季候风会影响位于南海水域的热带气旋,可能产生“叠加”的共同效应,令热带气旋的风势增强,变得难以预测。
秋天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面摄氏26度或以上的海洋形成;但此时东北季候风正逐渐支配华南,源自内地高气压气流,一般会为华南带来较凉及干燥的空气。两者相遇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两者“叠加”,令风势更大;或是热带气旋在季候风干冷的气流的影响下而减弱。\大公报记者 肖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