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 寻找英雄事迹2/刘春祥族人:族谱载烈士事迹激励后人

2025-09-09 05:01: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刘春祥的族人刘崇富表示,族谱载烈士事迹是为了启发和激励后人。右图:画作记录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在龙鼓滩海战中壮烈牺牲的事迹。

  在香港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无数英雄以热血守护家园,他们的名字或被铭记,或湮没于风沙。《大公报》日前刊发刘春祥烈士事迹,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网民纷纷留言“致敬英雄祖辈”。

  刘春祥的族人、82岁的刘崇富保存着《镇隆塘角刘氏族谱》─这是证实刘春祥为惠阳人的关键史料。刘崇富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家族中有许多人曾远赴香港参与抗战,其中不乏年纪轻轻就加入“小鬼队”的成员。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副会长林鸣指出,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战中,无数无名英雄前仆后继抗击日寇,他们都应被持续寻找与庄重纪念,所有幸存者更应铭记其姓名与事迹。\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

  龙鼓滩奋战日军 壮烈牺牲

  80多年前,无数英雄先烈以热血守护家园,换来我们今日社会的安宁与繁荣发展。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队长刘春祥,便是这群英烈中的代表。1943年5月的一个夜晚,他率领六名班排骨干,自大屿山东涌乘舟出发,奔赴屯门龙鼓滩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日军炮艇伏击。激战之后,小舟被击沉,刘春祥与六名战友及船家一家五口同殉海天,壮烈成仁。

  近日,《大公报》获得线索,在香港学者与内地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确认刘春祥烈士的家乡为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塘角村,然而其在安南及香港的亲属仍未寻获。为了让烈士的名字与家国记忆再度相逢,《大公报》日前独家报道,相关方面正努力征集线索,盼知情者伸出援手,协助寻人。有网友留言感慨:“无畏无惧思卫国,忠肝赤胆写春秋,英雄莫惜身后名,大仁大义记丹靑。”铿锵的诗句,寄托着对革命前辈无私无畏的抗战精神的深切敬意。

  刘春祥的族人刘崇富昨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家族长辈们早年便流传着刘春祥参与抗战的故事,这些事迹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并不完全,但足以让后人了解刘春祥及其他族人参与抗日战争的情况。刘崇富于2005年参与了“刘氏族谱”的编印,他指出,关于族谱中刘春祥的事迹,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崇富的叔叔刘春球在香港搜集整理。刘春球与刘春祥年纪相若,此前长期在香港生活,改革开放后才返回惠阳定居,已去世多年。

  刘崇富透露,当地在抗战前就有不少人前往安南,抗战期间,部分人返回支援,参与游击队活动,亦有不少人前往香港支援。虽然家族中有多位成员参与抗战,但由于信息传递不畅,许多事迹未被详细记录。他说:“族谱里单独写了包括刘春祥在内的几个人的事迹、历史和简历,是为了启发和激励后人。”

  刘崇富强调,事实上,当年参与抗战的人数众多,刘春祥是其中一位代表,“当时游击队在村中来来往往,有识之士都会加入其中。”刘崇富说,无数英雄共同为了相同的目标而英勇流血,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抗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前线战士的功勳,还有无数无名的普通民众默默奉献。”

  讲好烈士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副会长林鸣表示,寻访烈士故居不仅是还原历史,更是对精神火种的再点亮。“讲好刘春祥等烈士的故事,才能更好铭记历史、告慰英灵。”林鸣说,刘春祥的事迹代表着一种视死如归、守护民族与家园的精神,是将个人安危置于身后、将人民利益摆在最前的选择。抗战长河里,还有无数默默无名的英雄值得持续寻找与纪念。他们在最困难的年代为民族生存慨然捐躯,我们所有的幸存者都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与事迹,让这份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指出,龙鼓滩海面上的那一幕,映照出军民同心的可贵。刘春祥与其他班排骨干牺牲时,船家全家都在船上,那是他们一家唯一的生计与财产。“他们难道不知道海上有日本炮艇吗?不知道危险吗?他们当然知道。正因为港九大队在共产党领导下,既打击土匪、安定民心,又把抗日宣传深入基层,才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拥护。”刘蜀永指出,这一家人不顾身家性命、财产安危,全心支援游击队,令人动容。他强调抗战胜利并非仅靠前线将士浴血,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民默默的奉献和牺牲共同铸成。“很多人不是部队战士,却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他们也是无名英雄。”

  回望来路,胜利从不轻易,正如刘蜀永所指出:“国家的胜利,是无数抗战前辈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才艰难取得的。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更应尽可能梳理这些前辈的历史,让后人继承并发扬他们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