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特区政府锁定7000公顷土地供应

2025-09-10 05:01: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特区政府坚持造地,其中北都是本港未来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供应来源。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昨日出席一个地产业的论坛时表示,根据政府的香港“2030+”规划研究,预计本港至2048年需要约6000多公顷新增土地。他透露,政府已经锁定大约7000公顷的土地供应来源,当中除了住宅或商业地,亦包括道路、社会设施、基建等。他强调无论市况如何,政府必须坚持造地。

  黄伟纶又表示,北部都会区是未来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和房屋供应来源,政府未来10年提供的3000公顷熟地中,有超过一半即约1700公顷来自北都,北都亦会供应约21万个住宅单位。\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

  免经济复苏后未能及时推地

  黄伟纶表示,由于土地的准备时间相当长,过往试过太多次政府停止造地,当经济复苏时却未能满足社会需要,而造成很多后遗症。他重申政府推地会有节有度,审时度势推地,例如在今个财政年度便不会推出任何商业用地,让市场有空间消化现有供应。

  黄伟纶指出,无论市场高低,都会继续全力以赴兴建公营房屋。他提到未来5年,即2025/26至2029/30财政年度,不计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最新估算落成16.6万伙公营房屋单位,平均每年超过3万伙,政府有信心到2026/27财年,将公屋综合轮候时间进一步缩减到4.5年。

  规划署署长叶子季表示,北都将提供广阔土地和空间,带动经济和产业发展,成为香港发展新动力,亦是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重要沟通平台。他说,整个北都涉及约3万公顷土地,占香港面积约三分之一,将提供逾3000公顷新发展土地及50万个住宅单位,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

  精简程序 造地时间缩至7年

  叶子季说,政府精简法定程序,包括在2023年修订6条与发展相关的法例和程序,令新发展区大型项目由生地变熟地的造地过程,由过去的13年缩短到7年。在行政程序方面亦修订多份城市规划指引,规划署扮演“促进者”角色,为项目倡议人提供规划意见,协调政府部门在3星期内就规划申请提交书面意见,以加快发展步伐。

  地政总署署长罗淦华表示,北都全面发展后,整个区域可容纳250万人口,成为“国际创科新城”。地政总署正全力协助推动北都发展,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等四个新发展区,正密锣紧鼓地征收和清理超过800公顷土地。未来5年,北部预计可提供至少570公顷熟地,涉及6万多个住宅单位和100万平方米经济楼面面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