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艺人郑子诚的声音疑被人用AI仿冒,制作股票分析及时事评论。右图:网上有大量AI生成语音产品发售。
人工智能(AI)急速发展,有“靓声王”之称的配音员兼艺人郑子诚近日投诉,自己的声音被AI仿冒制作股票分析及时事评论,担心影响个人及业内从业员收入。大公报记者在网购平台搜寻,找到大量AI生成语音产品,部分低至7.9元人民币。
为完善《版权条例》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保障,政府已计划修例。有立法会议员指出,声线暂不构成版权,因此透过AI生成的声音不涉侵权,但期望政府能够完善《版权条例》,规管AI生成产品,保障市民权益并促进科技理性发展。\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 龚学鸣
郑子诚近日出席一个公开场合透露,自己的声音已成为AI仿冒对象,网上短片平台YouTube上一些股票分析及时事评论,旁白的声音跟他接近一模一样,但他从未录制有关旁白。郑子诚指出,一般人如果没有细心聆听旁白语气和感情存在细微差别,根本难以分辨真伪,担心AI仿冒声音技术,影响配音业生计,期望政府有关部门立法规管。
骗徒用深伪技术扮官员诈骗
此外,有不法之徒利用AI深伪技术,扮成其他人进行电话诈骗。特区政府发言人昨日(15日)呼吁市民提高警觉,切勿误信网上流传多段假冒财政司司长私人办公室、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官员介绍以“数码港元”为公司股东分红的短片,以及相关的文章,澄清有关短片及文章全属伪造、存心诈骗,忠告市民切勿受骗,事件已转交警方跟进调查。
现时很多人工智能软件只要输入文字就可制作配音。大公报记者昨日在网购平台淘宝,以“AI、数字人”字眼搜寻,可以找出大量AI生成语音产品,举例一款7.9元人民币软件,只要输入简单的资讯和要求,可以覆製短视频制作;另一款售价19.9元人民币,声称可以“模仿你的声音、动作定制、对口型”,根据视频介绍,可以生成专业新闻报道员的男声女声,而且几可乱真。
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回复《大公报》查询表示,所有新交流工具被广泛应用的初期阶段,都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作诈骗,呼吁市民务必提高警惕,政府也有义务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例如要求相关公司提交文件说明AI产品是如何生成,并列明使用范围等。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快速扩展,建立完善的AI法律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执业大律师、新民党立法会议员容海恩指出,目前AI生成的语音并不受《版权条例》规管,因为AI是模拟说话人声线生成的语音,并非直接利用录音,或录影中的音频,声线暂不构成版权,因此透过AI生成的声音不涉及侵权。
可参考国际及内地法规
容海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政府已经积极主动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私隐专员公署在今年3月推出《雇员使用生成式AI的指引清单》,但单靠指引或许不足够,期望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刑事规范,包括就肖像权及声音权制定法律框架等,以更好保障市民。
身兼商汤科技战略顾问的立法会议员尚海龙认为,随着AI进入商业领域,一定会面对版权问题,维护版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打击AI仿冒甚至深度伪造需要研究和立法。他举例,利用名人的特殊声音授权导航软件已非常普遍,而且形成了一些付费产品模式,为版权拥有者带来收入,仿冒特首李家超的声音及形象,推销数字货币的乱象也曾经出现,所以“鼓励合法应用,打击非法使用”,必须双管齐下推行。他同时建议要积极参考国际、内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版权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