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AI技术“克隆”(覆製)声音,制作人声产品,或会带来声音侵权的争议,目前中国内地和美国部分地方,已经有就声音权益进行立法保护。
“黑寡妇”施嘉莉祖安逊(Scarlett Johansson)曾经控诉OpenAI推出的语音模型Sky过于神似她的声音,最终令有关语音模型下架。内地一名女配音师去年在“AI声音侵权案”胜诉,软件公司赔偿经济损失25万元人民币。
美国部分地区也纳保护范畴
去年内地出现首宗“AI声音侵权案”,配音师殷女士曾为某传媒公司录制录音制品,其后发现该公司将录音制品提供给另一间软件公司,制作成为AI训练素材,并将涉案文本转语音产品在网上平台出售图利,殷女士认为自己的声音权益受到侵害,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的公司赔偿60万人民币,最终法院判赔偿25万人民币。
今年中,两名住在纽约的配音员向当地法院提告,控告一间AI公司开发的AI声音模拟工具,未经授权模仿其声音风格,但法院最后认定,虽然AI模仿人声的功能,但没有直接覆製原告的录音,也没有拿原音去贩售或剪接再利用,因此不构成侵权。
现时中国法律对自然人的声音提供保护,根据《民法典》规定,享有声音权益的主体可以参考肖像权人对肖像权的控制,禁止他人擅自制作或使用、公开自己的声音,并且任何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AI声音克隆技术属于“信息技术手段”。美国的纽约州、加州等地的相关法律也将声音纳入个人形象权保护范畴。\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