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消委会表示,今年首八个月接获五百四十八宗涉及药房和药店的投诉。图为海关于两年前在佐敦一间药房,拘捕涉及“斤变両”误导销售的职员。
消委会今年首八个月接获548宗涉及药房和药店的投诉,包括混淆“斤变両”、“両变钱”等计价单位,以及推销包装高度相似的影射货品,亦有个案的收据内容与购入数量不符,商户以收银系统出错为由拒绝退款。消委会敦促零售业界摒弃误导销售手法,提醒市民旅客到药房购物时要留意防伪特征、计价单位及即时检查收据。\大公报记者 肖泓宇
旅客来港消费,被无良店舖“㓥客”的情况时有发生。消委会今年首八个月收到548宗涉及药房和药妆店的投诉,数字与去年同期相若,当中逾七成是旅客投诉。
包装高仿 厂商名称差一字
投诉类别中,涉及销售手法的占四成,假货或影射商品的投诉占两成。其中一名投诉人是新加坡游客何女士,在本港一间药妆店购买药材奶蓟草,声称看到标价单位是每両380元。店员未有提及计价单位及总价便将药材磨成粉,要求投诉人支付30400元,并解释计价单位是“钱”。何女士即场提出疑问,认为店方误导,但为了息事宁人,先行付款,及后向消委会及海关投诉。经调停后,药妆店同意退款退货。
内地旅客叶先生到某药房查询安宫牛黄丸,店员推荐一盒产品,介绍为“北京安宫牛黄丸”。叶先生见产品的包装外观与其心仪产品相似,加上店员说是“北京”,以为是正货,遂付款约2640元购入三盒。投诉人返回内地仔细检查,发现该产品包装和外观与其心仪品牌高度相似,产品同样有“北京”和“安宫牛黄丸”字眼,但生产商名称却相差一个字,怀疑为假冒或影射货品,遂向消委会求助。经商议后,投诉人于两星期后再度访港,亲身到店办理退货和退款。
内地旅客龚女士来港旅游时,于药妆店购买一盒六瓶装藿香正气水及其他药品,结账共付款305元。离港后检查收据,发现列出的藿香正气水为一盒12瓶装,售价为170元,惟实际收到的货品盒上则标示为六瓶装。龚女士质疑药妆店多收一倍费用,遂联络商户反映及向消委会求助。药妆店以收银系统纪录有误为由,拒绝退款。经消委会调停后,药妆店同意透过电子支付平台退回一半货款。
促业界自律 保旅客消费信心
消委会认为,误导性销售手法不单对本港整体零售和旅游业界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亦削弱旅客对本地消费环境的信心,敦促零售业界摒弃误导性销售手法,应殷实经营,提升自律水平,共同维护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
消委会提醒,若消费者有心仪品牌或货品,应清晰告知商户,并可参考该品牌是否设有防伪特征,仔细比对真伪;如购买药材或参茸海味,应先确认计价单位及价格,交易完成后应即时检查收据,确认所购货品名称、数量及价格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