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家超前日发表上任后第四份施政报告,他昨日到立法会出席答问会,进一步阐述施政理念。/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发表上任后第四份施政报告,他昨日到立法会出席施政报告答问会,进一步阐述施政理念。他表示,经济发展红利与民生发展有快有慢,政府的责任是疏通“红利转化”的樽颈,缩短过渡期的时间,让市民更快、更多地受惠于经济发展。
深化改革除了是特区政府的责任,亦是整个社会都必须一起参与推进的工作。在行政主导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相适应下,行政立法机关都有带领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责任和角色。/大公报记者 吴俊宏
李家超回顾他上任三年多以来,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改革,建立了“以结果为目标”的政府,以市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轴,以发展改善民生;在不同范畴都见到成效,包括“一国两制”的实践建设、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民生照顾等。去年施政报告中阐述了他的改革理念和发展目标,今年的施政报告是进一步深化改革。
李家超指出,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政府建立了“部门首长责任制”,系统化地厘清责任、强化管理,并将司局长政治问责和公务员行政问责更好衔接起来。同时,政府成立“AI效能提升组”,统筹和指导各部门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AI+发展,落实AI政务,以及促进AI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民生专章涵盖九个范畴
今年的施政报告聚焦两大主轴─经济和民生。经济方面,报告以“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和“产业发展和革新”两个专章阐述政府在发展北都和产业革新方面的策略部署和具体行动。李家超宣布会成立由他亲自领导的“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简化行政程序,拆墙松绑,以新思维制订北都各发展区的营运模式,包括推动大学城建设,以及订立加快发展北都的专属法律等。同时加速引入和培育产业,创造优质职位及提升生产力。
施政报告以民生为压轴专章,是整份报告中篇幅最大的一章,涵盖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医疗护理、社会福利、保障劳工、关爱共融等九个范畴。政府将持续增加公营房屋供应,发展智慧绿色运输系统,深化医疗改革并强化中医药角色。此外,还将推出“组合拳”措施支持中小企、推动多元经济、鼓励生育、加强安老服务和少数族裔支援等。
在问答环节,李家超与议员充分互动,共回答了13位议员提问。新界东南立法会议员李世荣指出,政府预留5亿元开支推出照顾者措施,但关注资源如何用得到位。李家超回应说,支援照顾者对应对人口老化非常重要。他表示,政府极欢迎社会就资源运用优次提供建议,“如何用好它?如果有意见给我,无任欢迎,更是无言感激”。他同时指出,已责成相关政策局和部门建立需要照顾人士的资料库,并感谢关爱队及社会热心人士提供支援。
责任制提升执行部门效能
在回应“部门首长责任制”时,李家超赞扬香港公务员团队是优秀的,效率排全球第二,但“三项铁人都有病的时候”,制度存在是为了出现问题时找出责任谁属,他指出,最理想是没有问题出现,例如“平日强身健体、伤风感冒都会少”。
他又指出,“部门首长责任制”必须配合公平和有效的评核机制,方能赏罚分明。若有人“胡胡混混”、游手好閒,另一人则经常“开夜车”,并且必定准时完成工作,且表现出色,而若两人得到相同的评价,便很不公平。因此,一个公平且能全面反映不同同事表现的机制,结合“部门首长责任制”,能整体提升各执行部门的整体效能。
李家超又以管弦乐团作比喻,指自己作为指挥,未必精通每样乐器,但他要求“每位乐手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各司其职、独当一面”,合奏出最完美的“交响乐”。
李家超总结发言时指出,经济发展的红利与民生改善的红利,两者有相连关系,产生的联动效应有快有慢。香港发展经济会带来更多就业,高质量发展会创造更多优质职位,带动工资上升;政府则因经济蓬勃而增加财政收入,可建设更多基建、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在这联动关系中,一些行业可以较快获得红利,例如金融、贸易等,但一些行业的受益可能较为间接,但最终都会获得红利,整个社会可以共享发展成果。
整个社会必须一起参与
“因此我强调建立‘以结果为目标’的政府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实践疏通红利转化的樽颈,缩短效益实现的时间,让更多市民更快、更多地受惠于经济发展。”李家超表示,深化改革除了是特区政府的责任,亦是整个社会都必须一起参与推进的工作。在行政主导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相适应下,行政立法机关都有带领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责任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