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施政报告提出加快“1+”新药审批机制,将增设更快速的特别通道,优先审批经医管局建议临床急需的创新药。
特区政府致力将本港打造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加快“1+”新药审批机制,将增设更快速的特别通道,试行优先审批经医管局建议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目前已有七款新药在机制下被纳入药物名册“安全网”,未来新通道将在现有150日的目标审批时间下再提速。卫生署署长林文健表示,希望通过加速审批途径,未来能将审批时间进一步压缩至100日以内。\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本港于2023年11月1日起实施“1+”药物审批机制,便利用以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新药来港注册,让病人有更多选择,并强化本地的药物审核能力和促进相关软硬件和人才发展,未来有序迈向“第一层审批”。今年施政报告提到,将继续加快机制,试行优先审批经医管局建议临床急需的创新药。
七款新药纳名册“安全网”
卢宠茂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机制目前的目标是新药须在150日内完成审批,政府希望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速,并建立更快速的特别途径,当病人遇到影响生命或身体功能的紧急情况,而没有其他药物选择时,即符合优先条件,可进一步加快申请新药用以治疗。
他表示,自从机制在本港推行以来,已有14款新药经机制通过审批,当中七款已被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安全网”。但他提到,现时医生遇到类似病人情况,且能治疗的药物未被纳入药物名册中时,亦可优先审批药物,但须由医生自行承担责任,他认为这种状况不理想,希望机制日后可规范化,变成正式的快速审批制度,同时强调不会影响药物质素安全。
林文健表示,目前所有新药均可达到150日内通过审批的目标,未来希望在优先加速审批途径下,处理更多创新治疗重大疾病、罕见病的药物,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快至100日内完成审批。
癌病稳定个案转介基层医疗
此外,施政报告提出继续优化对癌症病人的服务,巩固香港在癌症研究及防控工作的领先地位。医管局行政总裁李夏茵昨日表示,目前本港约有16.4万名癌症病人在医管局接受治疗,未来希望引进基因测试等更精准的筛查和治疗服务,同时计划每年增加1.2万针对癌症病人的服务人次,每周增加9个手术室服务节数等,并希望与基层医疗合作,将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稳定癌病个案分流至基层医疗覆诊,以腾出位置予新癌症病人。
施政报告亦提出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包括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医卫局副局长范婉雯表示,目前加入“慢病共治”计划的家庭医生数目持续增多,至8月底已有730名医生参与,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医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