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图:南区关爱队联同警方人员,昨日到大浪湾探望居民及提醒做足防风措施。左下图:南区关爱队为大浪湾村民预备了大批应急物资。\大公报记者 林少权摄;右上图:东区关爱队昨日协助区内龙舟团队,在风暴来临前把龙舟吊到岸上安置。右下图:渔民在关爱队协助下把小艇移到岸上。\大公报记者 林良坚摄
根据天文台最新预测,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下,香港沿岸风高浪急,届时最高水位普遍可达海图基准面以上3.5米至4米,沿岸低洼或当风地区随时面临水浸威胁。全港关爱队和地区组织昨日都已行动起来。
多次在台风后因路面情况致交通断绝,成为“陆上孤岛”的石澳大浪湾村,关爱队伙拍警方人员送去了应急物资和沙包,并向村民讲解台风前的应急资讯。
在柴湾货物装卸湾,一艘艘龙舟和小渔船临时搬家了,原来地区组织应渔民及龙舟团队的要求,组织吊车将船只搬运上岸存放。
还有在各区疏通水渠,移除杂物,向有需要的市民派送应急物资,协助贴窗防风以及提供各种支援等,许多市民听到了暖心的这一句:“需要帮助,请联系我。”\大公报记者 黄钇淼、义昊
“每家每户都有充足沙包”
港岛南区大浪湾素以浪涛汹涌而闻名,是本港冲浪胜地。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前夕,香港昨日阳光普照,大公报记者在大浪湾现场看到,不少市民趁着好天气到来冲浪。事实上,过去在风暴期间,也会有市民冒险追风逐浪,此种行为过往曾令救援人员身处险境。
曾因黑雨塌山泥成“孤岛”
大浪湾村与临近的石澳地区,仅有石澳道一条行车马路。过去每逢暴雨或打风,石澳道都有机会因为山泥或路陷而封闭,令这个海边悠閒的乡村成为“陆上孤岛”。在村内,村民对2023年的雨灾记忆犹新。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黑雨,引发多处路陷和山泥倾泻,导致石澳道全程封闭数日。
“有年轻人返工都要爬山去柴湾。”村民邓太向记者讲述说,当时政府向临近的石澳村派出了船只运送物资,部分分给大浪湾村每户手中。“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我们在全村集中了物资,有储备比较充足的村民,会将食物分给其他村民。”
大公报记者昨日来到村中采访时,赤石关爱队正向大浪湾村居民会送出应急物资。承办团体负责人陈李佩英、赤石关爱队队长连喜庆及队员们连同警方亦向居民讲解台风前的应急资讯,提醒大家提前做好防风措施。
记者亦听到有关爱队队员打电话“抢沙包”。原来沙包分批发放下来的最早几批,在旺盛的需求下已被分发一空。但队员笃定地向记者保证道:“最迟明日,一定每家每户都有充足的沙包供应。”
由于担心交通断绝的情况重演,警方和关爱队还劝说村民考虑到外间暂避。有村民还不知道即将袭港的台风十分强劲,表示会好好考虑。亦有老人家难舍家园,表示不会离开。遇到这种情况,警方和关爱队就提醒村民,要时刻注意好附近的情况,可以准备好一个“走佬包”,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随时离开暂避,或者救援来到的时候可以马上离开。
大浪湾村村长趁机向警方反映,村内居民停车场位于低洼地带,风暴来临时可否让车辆到位于高处的咪表停车场暂避。警官回复:“打风的时候一定不会来‘抄牌’,我回去也帮你向同事反映。”
大公报记者 黄钇淼
官民携手合作 助力龙舟“避风”
昨日下午的柴湾货物装卸湾忙碌非常,还出现难得一见的奇景──龙舟在搬家。一艘艘龙舟被吊车从水面吊上岸,十馀位装卸工人立即准备好绳索将龙舟固定在平板车上,并推至远离海旁的空地存放。路过市民亦纷纷拍照记录:“原来龙舟也要避风呀!”
柴湾可谓“水浸黑点”,“山竹”袭港时,海水漫过了防波堤,惊涛拍浪,将停放湾内的龙舟及一些小艇都吹坏了。“‘山竹’时有龙舟在避风塘被撞烂,龙舟队损失超过100万,亦影响了之后举行的龙舟竞渡。”东区区议员刘淑燕表示,团队在周日晚上收到渔民及龙舟团队求助,团队立即与政府部门联络,地政总署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回应,允许龙舟常茂街一个已闲置前油站用地存放船只,海事处亦批准将其他船只放在装卸区范围的陆地,让船主及渔民们都放下了心头大石。
与记者交谈期间,刘淑燕不时接到市民的求助电话。她说,不少长者家庭求助,希望可以帮忙贴窗,他们昨日特意准备了胶纸上门帮忙。前天晚上,大家还兵分多路探访阿公岩以及歌连臣角的寮屋区住户,提醒他们提前做好防风准备,提醒有需要居民,准备好灾难逃生包。团队亦在社交媒体为街坊提供防风贴士。
超前部署令我们有时间准备
“我今朝7点就已经开工啦”,吊车司机黄先生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先后将26艘龙舟或船只吊上岸,剩余约10艘预计会在三至四小时内完成。他直言:“今次台风好劲,甚至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会从南海直冲香港,越走越强。”今次政府提前部署,自己近日接到不少船东的电话,请他将船吊至岸上,“作为柴湾友,一定帮自己区先!”
“多亏政府超前部署,让我们有充足时间准备”,船主陈先生说,八号风球时,船只泊在避风塘中通常并无太大危险,但十号风球的强劲风暴潮可能会令船只相互撞击造成破坏。之前一次台风便吹坏了他船上的棚架,维修费用近万元。今次收到提前预告,大家及时联络吊车司机帮忙,将船只移动到陆地上的安全地方,将风险降至最低。\大公报记者 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