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将军澳海滨长廊一间餐厅在风暴中遭巨浪冲击,损失惨重。\大公报记者赵宏摄
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期间,风暴潮加上越堤浪,造成多处沿岸水浸,其中南区临海的香港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将军澳海滨长廊多间餐厅遭巨浪冲毁玻璃门,大量海水涌入室内造成严重破坏。沿岸建筑物及海堤抵御巨浪和风暴潮的设计标准,以及本港城市基建韧性受到关注,有专家认为,可先谨慎评估巨浪冲击的发生概率,权衡成本和效益,以决定是否修订建筑设计标准,建议短期内应在高风险的区域加装多层屏障,强化沿岸基建防护,以助减低风暴潮的威胁。
吁评估风暴潮越堤浪威胁
极端天气越趋频繁并加剧,香港部分沿岸较低洼及当风地点尤其容易受到风暴潮及越堤浪的影响,香港沿岸建筑物是否需增强抵御巨浪能力?资深测量师、香港楼宇安全学会会长何钜业向大公报记者表示,现时香港建筑设计标准主要考虑抗风能力、抵抗水浸等方面,但就未针对“抵抗海浪”作出标准要求,而以往香港有高巨浪和大量海水沿岸边涌入建筑物的案例极少,他认为不能凭一两个个案就下定论,需先评估此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建筑设计上的改动、提升或制定新标准。“建筑标准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效益低,反而会影响设计灵活性、增加成本与维护费用。”
何钜业表示,在未对整体建筑设计定下结论前,政府可先系统搜集有关环境数据,在靠近海岸、可能出现高潮位的区域,在户外空间设计多层屏障,减缓水流,或利用“海绵城市”设计,减轻水浸。相关建筑物的业主或管理方亦可自行针对性做好防护措施。在可能会出现特高湧浪的海湾,可考虑加装防浪砖石等,但要权衡工程对海湾水上活动等日常用途的影响。
何钜业称,本港的楼宇建筑设计安全系数高,暂不担心即时就面对重大风险,但针对水位升高是否会导致更多地区水淹的问题,业界与政府虽有讨论,仍缺乏完整评估报告,建议进一步完整评估并向业界开放资料。
堆砌海堤增吸收海浪能力
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土力工程处前处长陈健硕表示,海堤愈高,防波能力愈强,但海堤不能无限期修高,除了不便船舶运货,海水亦有可能因而无法退走。他提议政府应研究如何提升海堤设施吸收海浪能量的能力,举例指出香港现时部分防波堤由大石堆砌而成,大石中的空气能有助吸收海浪能量,以减低海浪威力。\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