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热话/“预制菜”需标明? 环境局:恐掀争拗

2025-09-26 05:01: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超市冰柜内,有不同种类的预制冰鲜食物供市民选购。\大公报记者叶浩源摄

  最近本港就需否规定食肆标明属于“预制菜”的食物,议论纷纷。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昨日在立法会回应议员提问时表示,不同业界人士与消费者对“预制菜”可能有不同理解和期望。他指出,假如硬性规定食肆须标明属于“预制菜”的食物会难以执行,以及容易引发食肆和消费者之间的争拗。

  不少市民表示并不介意食物是否“预制菜”,但认为设监管是好事,能保障消费者。\大公报记者 叶浩源(文) 融媒组(视频)

  大公报记者走访食肆和超市等地方,向店员及市民了解对“预制菜”看法,有侍应坦言有些食物较难避免使用预制菜,例如汤。有街坊表示并不介意食物是否“预制菜”,认为有其作用或好处,例如方便食用,价钱一般较相宜等;亦有人直言食肆成本高,难以避免使用“预制菜”,但认为设监管是好事,能保障消费者。

  谢展寰表示,“预制菜”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在国际间还没有划一的定义。一般来说,“预制菜”泛指经加工和配制后成为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的食物,包括只需翻热即可食用的菜式。从食物安全角度看,不论是否“预制菜”,所有在香港出售的食物都受到严格规管,必须符合食物安全法例的要求。他指出,当局会密切留意内地及本地有关“预制菜”的发展情况,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即将就其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有需要时会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市民健康及推动业界高质量发展。

  微生物检测 仅一样本不合格

  谢展寰又在回答议员问题时提到,由2023年至今年8月,食环署对持牌/持证食物业处所进行了超过44.6万次巡查,并就各类涉及食物安全的违规情况提出共4215宗检控。署方并无备存涉及“预制菜”的检控分项数字。同期,食安中心共抽取逾1350个预制食品样本作化学、微生物及辐射检测,当中除一个样本的微生物检测结果不合格外,其余均测试合格,合格率与食物监测计划的整体数字相若。食安中心于今年6月已发布预制菜食物安全建议。

  市民:价钱相宜 不介意食用

  记者到香港仔一间以吃汤饭作招徕的连锁餐厅了解,并向侍应询问该店的食物是否“预制菜”,侍应初时表示“不清楚”,其后在閒谈期间,转了说“有啲啦”。记者追问哪些食物较难避免使用预制菜时,他回答“汤囉”。记者遂问侍应,老板有否指导员工,若有客人询问店内菜式是否预制菜时该怎样回应,他说“没有”。

  正在超市内看预制汤包的张婆婆认为,使用新鲜食材烹调出来的食物始终较健康。不过,她亦表示不介意在外吃的食物是否“预制菜”,直言“好难避免”,尤其在香港,经营食肆的成本高,要采用“预制菜”可能是无可避免,亦有常态化的趋势。

  陈女士表示,知道有些食肆卖的食物会使用“预制菜”,但她并不介意,认为“预制菜”有其作用或好处,例如方便食用,价钱一般较相宜等,惟味道通常较新鲜煮出来的食物稍逊,只能取舍。她认同社会上有对“预制菜”制定监管的看法,觉得有监管始终是好事,能保障消费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