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随着“留学香港”品牌及大学城的推进,非本地学生及新来港人才的住宿需求料持续增长。
政府在2014年12月制定和公布《长远房屋策略》,采用“供应主导”和“灵活变通”的原则,推算和订定相应的十年房屋供应目标,长远而言仍然可能因应实际情况有所转变。有学者指出,随着“留学香港”品牌及大学城的推进,非本地学生及部分新来港人才的住宿需求,未必完全反映在现行推算之内,建议政府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指出,房屋需求方面,外界要留意统计因素,与政策推动之间的落差,举例非本地学生及部分新来港人才的住宿需求持续上升,目前似乎并未完全反映在报告的推算之内,这部分需求于短期内或会集中在租赁市场,中长期亦可能转化为置业需求,需求面或有上调空间,有需要建立针对学生及人才住宿的监测指标,并随实况作动态调整。
公营房屋方面,叶文祺认为,现时已经由单纯追求“量”逐步转向提升“质”,例如“简约公屋”在缩短轮候、改善不适切居所方面的过渡性功能已有成效,但随着常规公屋及资助出售单位在后期陆续落成,建议应适时检视和调整简约公屋的规模,把更多资源聚焦于永久性社区及重建项目,以免简约公屋成为恒常措施。
建议增加公营房屋面积
公屋联会总干事招国伟指出,留意到报告预测在2030/31年度,将有约三万间公营房屋单位落成,包括1万7000间出租/绿置居单位,1万3000间其他资助出售,公营的出租与出售比例约为六比四,若其中部分出租项目拨作绿置居出售,比例有机会更达至五比五,为更多市民提供自置居所的机会。
他认为,随着公屋轮候情况持续改善,适量提高资助出售房屋的比例,建议提升公营房屋单位的面积。他表示,欣悉政府将会在第二个五年期起,增加居屋及绿置居面积较大单位的比例,期望为更切合政策目标,若家有长者及家有初生家庭有需要,可以增加多些大面积的户型,例如三房间隔单位供选购,让市民既“住得到,又可以住得好”。\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