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沙田树木临时处理点正在运作,处理台风“桦加沙”造成的塌树。\大公报记者莫云摄
【大公报讯】记者莫云报道:台风“桦加沙”上周袭港后,大量塌树断枝阻塞街道、影响交通。环境保护署创新布局,在沙田、青衣增设树木临时处理点,联动原有新界西、东南、东北三大堆填区及Y.Park(林.区)园林废物回收中心,构建“就近处理+集中再生”的清障闭环。截至9月29日,全港已归集塌树物料约1200公吨,市区重点区域清理进度显著加快,预计可缩短近半清障时间。
分类破碎 十车物料变一车
环保署首席环境保护主任(设施管理)赖峻杰在沙田处理点介绍,以往台风后,塌树物料需由工程车长途运往屯门、将军澳等偏远堆填区,单程车程常超1.5小时,不仅耗时且运输效率低。此次选址沙田(辐射新界东沙田、西贡区)、青衣(覆盖西部城区),正是看中两地“近市区、便运输”的优势──工程车抵达处理点卸运后,可立即折返周边街道继续收集,单日运输次数较以往提升30%,清障效率大幅提高。
沙田处理点三部碎木机分工清晰:一部负责处理直径12英寸的粗树幹,一部针对手臂粗细的树枝,另一部则专门粉碎幼枝与落叶。若未破碎的塌树物料需一整车运输,经分类破碎后,体积可压缩至原本的一成,“相当于十车物料变一车,运输成本和时间都省了不少。”
运营方面,两个临时处理点每日处理量仍在动态评估中,“会根据全港剩余塌树量调整。”赖峻杰补充,场地使用获渠务署支持,路政署、民政事务署亦派员协助协调,每部碎木机配备4至5名专业工人,确保分类、破碎流程高效运转。
针对市民关心的资源再生问题,处理点还专门设置“高价值木材区”──粗壮、纹理完好的树幹会被单独分拣,后续运往Y.Park加工为家具、办公用品甚至艺术摆件;适合种植的树木枝条、未涂漆的木质边角料,则开放给市民申请取用。市民只需登录环保署网页完成登记,说明所需物料类型与用途(限非商业使用),凭取用单可现场提取。
目前,沙田、青衣处理点仍在持续接收周边区域的塌树物料。市民可关注官方网站,了解最新处理点运营动态与再生产品申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