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薪火相传/花牌老师傅全港剩五人

2025-10-04 05:01: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蔡师傅强调,花牌的意义不仅是装饰,更在于文化交流与传播。\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非遗要传承,从来都是无比艰辛的路。花牌师傅蔡荣基坦言,现时懂得做花牌而有些资历的师傅,全港仅剩五人,其公司便占三个。为推广花牌文化,他在疫情前已开始开班教学,包括为中、小学介绍,亦定期开展工作坊,讲授花牌材料、历史与演变,以劳作体验让学生认识花牌。

  入校开班 加强推广

  蔡荣基分享,有次在美国制作花牌时,一对移民当地数十年的香港夫妇见到花牌搭棚,激动得落泪,“他们说好久没有见过这些香港特色的东西,见到花牌就想起旧时在香港的日子,之后每日都过来看我们紮作,和我们聊香港往事。”在法国,有移居多年的香港人主动前来协助沟通,让他感受到花牌跨越地域与语言的力量,“有时就算大家讲不同的语言,透过花牌这个物件,也可以拉近距离,这种人情味是金钱买不到的。”

  花牌紮作技艺于2014年获纳入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但愿意入行的年轻人不多。看着花牌技艺式微,蔡荣基认为主要还是因为行业辛苦,“揾两餐的薪金,日晒雨淋又耗体力,有这份耐劳,做地盘不更赚钱?”那如何才能传承花牌技艺?他怕不怕技艺失传?他叹言:“唔到我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紮花牌技艺,他自疫情前已开始开班教学,包括为中、小学介绍,亦定期开展工作坊,讲授花牌材料、历史与演变,以劳作体验让学生认识花牌。过去一年已开展70多个工作坊,报名通常爆满。

  展望未来,蔡荣基表示,社会对花牌文化的认知度较以往有所提升,虽主动入行的人不多,但有更多人了解已是一种进步。他计划本月开始,进一步推广教学活动,从学校开始,让更多人接触花牌文化。\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伍轩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