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卢煜明介绍,未来科学大奖展览首度展出大奖奖座。下图:未来科学大奖展览设有互动展品,让参观者加深了解历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2025未来科学大奖展览”由即日起至本月29日(周三)在香港科学馆举行,展览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介绍历年获奖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成果,以及相关科学知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得主卢煜明昨日表示,希望展览能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追求。\大公报记者 戴东
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亦是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得主,昨日与香港科学馆馆长(拓展)徐志文带领传媒导赏,介绍今年七位获奖者的研究,以及历年香港六位获奖者的资料,包括2025年物质科学奖得主、香港科技大学的戴希教授等。
见证科技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卢煜明表示,过去10年,未来科学大奖彰显前沿科技智慧的力量,表彰46位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中,取得显著突破成就的学者,引领各界共同见证科学和科技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及未来。
卢煜明指出,科学探索属于每一个人,年轻人则是这一探索中最活跃的力量。自去年起,未来科学大奖在香港举办展览,希望通过展示科学家的故事、历程和科研成果,激励更多年轻人追求科学梦想。他强调,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希望大奖展览能让更多人认识香港非凡的科研工作,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追求。
展览设有互动展品,让参观者加深了解历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生命之旅─干细胞篇”介绍2024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邓宏魁利用化学小分子将体细胞转化为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成果;“电阻值模拟器”则透过比较铜、铁与超导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让市民认识2023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赵忠贤和陈仙辉的研究成果,以及认识金属与超导体的特性;而“AI图像识别大比拼”让参观者亲身体验2023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和张祥雨所研究的技术应用在图像识别方面的成果。
在本月22日至26日,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举行一系列主题为“年度科学盛事,启迪未来之光”的活动,包括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颁奖典礼与音乐会、科学峰会,以及大奖获奖者与青少年对话等,旨在全面推动前沿科研、提升科学氛围,促进公众对科学的深入认识。
未来科学大奖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于2016年设立,是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科学奖项。每年设有三大奖项,旨在奖励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取得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世界及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