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环保署8月推出“非塑胶容器试验计划”,超过千间食肆参与。右图:参与“非塑胶容器试验计划”的食肆,会展示计划标志门贴。
【大公报讯】记者程进报道:环境保护署今年8月推出“非塑胶容器试验计划”,招募本地餐饮业界试用各类非塑胶容器,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昨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已有逾千间食肆参与计划,初步反应是盛载汤类等又湿又重的食物时,容器不稳固。当局正与食肆及容器生产商加强合作及试验,希望可以尽快找到足够的替代品。
参与试验食肆:仍易倒翻渗漏
谢展寰表示,有关试验计划没有设定时间表,要推行强制“走塑”第二阶段必须附合的条件,是要找到成熟又合适的替代品,才可以考虑强制执行,否则只会制造麻烦。他表示,许多食肆向当局反映容器“未掂”及“唔妥”,特别是中式餐厅或需盛载汤类的店家,部分容器盖不紧,容易倒翻或渗漏。当局已向生产商反映,希望透过改良设计和物料来改善问题,并尽快找到足够的替代品。
此外,政府决定暂缓垃圾收费计划,谢展寰表示,该计划并非取消,而是转为备用工具,未来将视乎需要与条件再考虑是否推行,并提及是否重推收费,将取决于减废进展是否遇到瓶颈、其他措施是否无效,以及当时的民情和经济环境等因素。
谢展寰表示,垃圾收费旨在推动减废及做好分类回收。他指出,过去20多年政府虽然积极宣传教育,但垃圾量仍上升,成效有限,不过市民对回收减废的认知已有所提高,垃圾弃置量从2021年的每日1.15公万吨降至去年的1.05公万吨,认为市民虽然不认同垃圾收费,但减废目标已初步达成。
谢展寰昨日亦指出,首座“I-PARK”将于今年底落成,明年启用;第二座已进入招标阶段,预计2030年前投入运作,处理量达6000公吨垃圾。他续指,北都亦已预留用地兴建第三座,但若每日垃圾弃置量能降至9000公吨以下,便无需兴建第三座设施,可节省数百亿元的开支。他亦表示,随着市民减废意识提升,对实现2035年“零废堆填”目标充满信心。
另外,谢展寰指出,当局正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推动“无废湾区”计划。今年初已与广东省成立工作小组,并已召开两次会议,就木材、塑胶等回收物料进行循环再造或转化为原料,期望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