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弹性课程 中大医科生做义工做作家

2025-10-08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吴品谕参加印尼海外义工体验计划。下图:中文大学医学院将于下学年推出CU Medicine Plus,贯穿6年课程。

  【大公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培育顶尖创科人才的理念,强化专业教育的政策方向,扩阔青年国际视野和建立大局观的目标。医学教育亦需要与时并进,培养人才,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将于2026/27学年推出新课程模式“CU Medicine Plus”,透过系统化的三层架构,让医科生在6年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医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培养创科精神、领导能力及人文关怀。

  中大重整医学课程架构

  “CU Medicine Plus”贯穿6年医科课程,基于原来教学框架优化,分为3个阶段:Med Explore即基础层,医科一至二年级:着重全人发展与跨学科体验,鼓励参与社区服务、人道工作及选读副修课程,如工程、电脑科学、公共卫生等,拓阔视野;MedExceed即进阶层,医科三至四年级:透过专题研习或科研实习,探索不同医学专科领域,发掘自身兴趣及志向;MedExcel即高阶层,医科五至六年级:提供专科研究项目及临床实习机会,让学生于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对自己选择的专科作深入了解。

  中大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吴兆文介绍,中大医学院早在10多年前推出“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GPS)”,旨在栽培学生毕业后在医疗和科研等界别担当领导角色,至今已有超过300位毕业生。透过检视及总结GPS学生的学习经验,希望透过重新整合现有的医学课程架构,加入GPS的元素提升所有医学生的学习成果。

  吴兆文认为,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是各学科完全分隔,而现代医学的教育理念希望做到螺旋式的跨学科交叉,将不同教学内容融合连贯。

  自主学习路径深化医学知识

  中大医学院副院长(教育)黄仰山表示,“CU Medicine Plus”强调“灵活性”,医学院不会要求学生在固定时段进行某类活动,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需要,灵活规划个人化的学习路径。此外亦重视“可持续性”,让学生毋须因安排研习而中断医学课程。课程设计着重提升学生的全人发展,让他们透过自主导向的学习路径,获得深化医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丰富其学习与生活体验。

  现就读于中大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吴品谕分享中大校园生活。他表示,读医科虽忙碌,但若做自己有热忱的事情,时间一定可以抽出来。“学院提供的弹性时间表和日程,同学只需要灵活弹性跟着自己的时间表去上课,(课业)就很容易达到目标。”他认为“CU Medicine Plus”的课程设计给了学生很多在暑假尝试的机会。

  吴品谕分享自己一年级时跟随学院为本港市民进行无门槛定期健康检查、健康展览,帮助阿兹海默患者;此外,他亦参与学校项目去印尼棉兰为当地民众进行身体检查、进行教育基本医学常识。此后他去牛津大学交流,亲眼见证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巨大差异,百感交集,以该经历撰写名为《14 Days In June》的书籍。“我读医的初心是为了帮人。医科未发掘的领域很多,我希望大学无憾、无悔,有更多时间及机会思索、探索,多元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