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天眼对准马路及停车位,而不是有垃圾堆积问题的行人路。/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政府积极打击卫生黑点,食物环境卫生署计划于未来一年,将捕捉非法弃置垃圾的网络摄录机“天眼”增至1500个。大公报记者昨日实地观察多个安装“天眼”的黑点,发现部分摄录机下就有垃圾弃置,存在盲点问题。
有区议员反映,设有“天眼”的位置垃圾减少,但只是被转移至斜坡等更难清理的位置弃置。有立法会议员引用数据表示,今年首七个月内,月均每部摄录机贡献的告票不足一张,形容情况不理想,政府需采用更多方法,包括加派人手巡逻,提高执法成效。\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赖振雄
为更有效遏止非法弃置垃圾行为,食环署自2018年起,逐步在全港各区安装网络摄录机,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影像,自动识别及记录违规情况。目前全港设置摄录机的非法弃置垃圾黑点超过500个,大幅扩展了覆盖范围和监察成效。
每部“天眼”每月不足一检控
食环署近日提交立法会的文件显示,该署计划在未来一年,将网络摄录机安装地点,从现时的500多个,增至逾1500个,以加强监察和打击非法弃置垃圾行为,进一步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其中,设置在中央分隔带的网络摄录机的数量将会倍增。
大公报记者昨日根据政府安装网络摄录机的地点清单,在湾仔区多个地点观察,每个摄录机旁均设有摄录范围警示牌。但在其中两个地点发现,摄录机附近仍有非法弃置垃圾的情况。在铜锣湾景隆街,摄录机位于街角,不远处就是食环署的橙色垃圾桶,但垃圾桶一旁就有纸箱被随意弃置在地上,且摄录机下方亦有人暂存收集得来的纸箱。
值得留意的是,摄录机上共有两个镜头,摄影方向一个望向路对面的商店,另一个向着街边停车位,均非对准垃圾桶方向、或易有垃圾堆积的行人路。
记者随后在礼顿道与黄泥涌道交界观察,该处摄录机位于路口中间的安全岛上,摄录机警示牌背后是花槽,内有纸包饮品盒、搅拌木棒,若不仔细观察,可能不会察觉。此处摄录机其中一个镜头正对大树的方向,但因垃圾被弃置在警示牌后,可能未必拍到有垃圾被丢弃。
常常在附近活动的市民黄婆婆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此处以前有不少白鸽聚集,很多路人会主动餵白鸽,顺手丢弃垃圾,地面较脏乱,但近几个月情况已大为改善,极少见到白鸽和垃圾。
记者在坚拿道西的鹅颈桥街市位置发现,附近装有两部摄录机,街上没有垃圾。有正对摄录机的生果档店员说,摄录机安装了大约两年,间中有装修工人将木板等垃圾弃置街边。店员又表示,食环署职员每日都有巡查,若见到纸皮、发泡胶盒等垃圾,会要求档户尽快处理。
议员倡天眼+人手巡查
食环署在港岛南区设有17个“天眼”。南区区议员、南区食物环境卫生委员会委员梁进向大公报记者表示,区内设有“天眼”的位置附近,非法弃置垃圾确实明显减少,但垃圾没有消失,最烦恼是有人将大型垃圾或建筑废料,改为弃置在没有“天眼”的地方,例如斜坡,工人更难清理,有时甚至要用吊索才可完成工作。他建议执法部门收集情报,针对有关行为派员突击巡查,以收阻吓作用。
立法会食物安全及环境卫生事务委员会主席杨永杰昨日在电台节目引述数据表示,今年1至7月,基于摄录机证据而发出的非法弃置垃圾告票为2500多张,即月均约350张,若按目前全港黑点共500部摄录机计算,即月均每部机只贡献不足1张告票,形容情况并不理想。
杨永杰指出,部分非法弃置者可能戴上口罩,难以追踪和辨认,部分人甚至转移到黑点附近“死角位”弃置垃圾,无法录得证据。他建议在同一地点加装摄录机,补足角度,并且加派人手巡逻,以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辨识弃置垃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