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广华医院、(中)北区医院、(右)秀茂坪警署
警方近日发生连串走犯事件,3名疑犯在过去两周内,分别因警方“摆乌龙”、疑犯讹称如厕、疑犯行经警署停车场时趁机逃走匿藏,脱离警方控制。其中一名毒犯脱逃逾30小时,所幸警方及时寻回所有疑犯及拘捕羁押。有议员认为,警方需要加强押解程序培训,并善用科技以减低走犯风险。\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
首宗走犯发生在上月25日晚的广华医院。一名非华裔男子涉嫌醉酒并持刀挥舞被警方拘捕,他被押解到广华医院接受治疗,被证实无大碍。其间,两名辅警到医院接手看管该名男疑犯,并在男子检查无碍后,“摆乌龙”将他释放。但很快惊觉处理有问题,警方即赶到疑犯住所,将他带回警署。有人事后报称,交接期间未获告知对方是被捕人士。
警方强调必严肃跟进事件
警方非常重视事件,正跟进调查,强调有既定程序处理案件及被捕人士,若发现有个别人员涉嫌违反相关程序或指引,定必严肃跟进。
第二宗走犯发生于本月6日的北区医院。一名早前涉嫌无牌驾驶毒品快餐车失控撞灯柱的18岁姓邓的男子,在还押期间,报称不适,被押往北区医院治理。至6日下午5时许,邓谎称如厕并借机突然逃脱。警方经深入调查及翻查闭路电视片段后,在昨日凌晨1时许,以涉嫌“从合法羁押逃离”在屯门区将其拘捕,他正被扣留调查。
第三宗走犯发生在本月7日的秀茂坪警署。一名32岁女疑犯,涉及6月17日1宗伤人案,被警方通缉。至周一(6曰),她因涉嫌藏有冰毒,在港岛东区被捕并发现她是通缉犯,于是移送到秀茂坪警署,交予负责伤人案的探员跟进调查。据悉,她被带返警署后无戴手铐。当负责的探员对她落口供后,将她带回羁留室,行经警署内的停车场时,她趁警员不为意逃走,并匿藏在警署内,伺机离开。约10分钟后,其他警员在警署楼梯发现她,随即将她拘捕。
议员倡为犯人戴电子脚镣
据了解,按警队规定,押解疑犯时要由两名警员看守,不论有否戴上手铐,犯人不应离开视线范围,除非已被羁留。犯人行走范围亦有规定,如刚被带返警署,他们需行特别通道,不会进入公众范围,以免影响其他市民或有逃走机会。
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杨永杰表示,大家做了那么多年押解程序,理应非常熟悉,正因为是非常熟悉,可能令相关警员放下警戒心。他认为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的押解程序培训,并善用科技,包括为脱下手铐的犯人戴电子脚镣,减低逃走风险。警察队员佐级协会主席梁俊杰指出,训练及程序已足够,面对每个疑犯,押送人员都应要百分百专注,事件可能是出现某些疏忽,或不留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