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MRI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预防不可逆转损伤

2025-10-10 05:01: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黄知行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昨日(9日)公布,完成一项全球历时最长的类风湿关节炎磁力共振(MRI)追踪研究,为期八年。研究首次发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结构损伤可分为“渐进型”及“非渐进型”,而传统X光检查未能辨别这两种病情差异。此突破性发现表明MRI是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两大受损程度的关键,有望制定相关治疗方案,预防不可逆转的关节损伤,甚至残障。

  研究团队指出,MRI能更准确预测患者日后的关节变形及残障风险,建议临床上应及早采用MRI检查,以制定个人化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影响全身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过7000万,香港则约有三万名患者。

  此病亦常被视为一种炎症,会对结构性关节造成破坏。患者会感到关节痛及僵硬,尤其是手腕、双手及脚部的细小关节。若未能及时介入治疗,患者的关节会逐渐变形并失去活动能力,病情无法逆转。

  中大医学院团队对81名初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长达八年的MRI追踪,所有参加者的病征出现时间少于两年,并于治疗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MRI扫描,以评估关节炎症及结构损伤。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病情发展可分为“非渐进型”,占约三分之二,初期MRI仅见轻微损伤,八年内未再出现关节变形;另外为“渐进型”:约三分之一患者初诊时已出现中至重度损伤,即使接受免疫治疗,关节仍持续恶化,第八年时功能受损率为非渐进型患者的两倍。在初次求诊时,“渐进型”患者的关节早已严重变形,反映此类患者确诊时已为时过晚。这也突显医学界在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所遇到的难题。

  研究指出,两组患者在病发时间相若,但关节损伤模式明显不同,显示MRI可在早期识别病情发展方向。MRI预测长期结构性损伤的准确度(AUC值)超过0.8,远高于X光及临床血清检测(约0.6),显示MRI更有效辨别潜在高风险患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