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与时并进/有机农场转型新方向

2025-10-12 05:01: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都市农场采用室内种植系统,进行多层耕作。

  有学者早前提出,碍于恶劣天气及香港北部发展回收大量土地,香港有认证的有机农场数量正逐步减少,从2016年达到最高峰的149个,到去年尾的121个,香港有机农业发展正受挑战。有立法会议员认为,都市农业的概念有机会帮助传统有机农场转型,又期望未来有机农场能够在旧区已较少人使用的街市发展,活化社区。

  香港生物学家、生物资源与农业研究所所长黄焕忠曾于今年初表示,2016年特区政府设立可持续农业发展基金和建立农业园,亦提出农业优先区,一系列新农业政策,为香港农业打了一支强心针,同年认证的农场达到149个。然而到2024年底,只有121个认证农场,持续下跌18%。

  黄焕忠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后的市场疲惫,加上气候变化影响收成,及北都的发展回收了不少农地。去年就有16个获认证有机农场退出认证系统,其中31%是因收地而退出。他认为保住农业人才,是发展香港有机农业非常重要的一环。

  旧区街市适合发展

  政府在2023年公布的《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提出,目标在15年内,蔬菜年产量增加四倍,达至约6万公吨。政府希望透过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一个新产业,期望15年后都市农业的产量能占本地蔬菜产量不少于一成。

  关注本地农业发展的立法会议员陈凯欣昨日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都市农业仅需要小小一片地,便能够发展,而且能以较低的价格,为社区带来新鲜而干净的有机水耕菜。她指出,与传统的有机农场相比,都市农业既能避免天灾,也能以科技来减省成本,起动成本亦较以往低了不少,相信未来能够成为香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她认为,都市农业的发展不应只在新市镇发展,旧区同样适合考虑,例如部分空置率较高的旧街市,同样值得善用,在街市楼上耕作、楼下加工或烹调,再由街坊即场选购或享用。\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