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非遗盛事/文武庙秋祭巡游 非遗展魅力

2025-10-13 05:01: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文武庙秋祭巡游 非遗展魅力

  暌违八年,东华三院昨日再举办“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近五百人的出巡队伍阵容鼎盛,由上环文化广场出发,经摩利臣街、皇后大道中及水坑口街,抵达荷李活道文武庙。随文武二帝出巡的,有清同治年代的百年文物“肃静回避”执事牌,还有“香港非遗”薄扶林舞火龙、长洲飘色等,俨如非遗文化嘉年华。

  龙狮共舞,锣鼓喧天,这热闹盛景吸引许多外籍人士、内地游客与市民围观,传统文化在香港社区的活力与传承展现无遗。\大公报记者 肖泓宇

  昨日上午10时许,许多市民及游客在上环文化广场等候,准备观看阔别八年的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临近开幕,暴雨突至,但阻挡不了观众热情,大家纷纷撑起雨伞等候。随着天气放晴,活动也正式开幕。

  阔别八年再办 市民游客围观

  “看到这么多市民积极参与秋祭出巡,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东华三院主席何猷启致辞时介绍,这项已延续近百年历史的庆典,不但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将社区紧密连结在一起。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致辞表示,东华三院多年来积极推广秋祭大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公众对民间信仰及风俗习惯的认识,其保育本地历史文化的工作备受肯定,希望院方继续推广。

  随着开幕典礼主持人话音落下,在围观市民游客的聚焦下,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倾巢而出:文武二帝轿在传统庙宇仪仗庄重开道下,配以体现传统紮作与舞动技艺、穿梭在上环街头的百尺薄扶林火龙;承传南狮与武艺功架的醒狮和舞麒麟,以及扮成神明出巡、尽显民俗工艺的长洲飘色等极富本港非遗特色的队伍,在锣鼓喧天及众多市民游客的簇拥下,一路巡行至上环文武庙。

  及后,秋祭大典于中午12时假文武庙依古礼庄严举行。为彰显敬意,大典主祭者穿上长袍玄挂行礼,诵读祝文,叩首上香,延续了自1957年以来的传统礼制,并依次进行降神礼、初献礼、颂祝礼、亚献礼、三献礼、望燎礼及辞神礼,为香港同祈福祉,场面肃穆祥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

  一年一度秋祭 为香港祈福

  上环文武庙于19世纪50年代左右落成,是香港开埠初期本地华人代表的重要社会组织,是华人坊众商议公众事务的地方。秋祭大典则为东华三院一年一度的盛事,自1957年起每年举办,秉承中国文化传统,为全港祈福。这项习俗已延69年,于2014年6月被政府纳入第一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而文武二帝出巡则由1872年起不定期举行,近年惟因疫情原因阔别八年。

  除本港市民外,还有不少居港外籍人士特地前来观赏此次盛典,也有游客刚巧遇上,大公报记者与多位游客访谈,他们都表示被舞火龙、舞狮及中国传统服饰等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元素吸引,大赞有趣,希望主办方可以在之后的活动中准备英文简介,供外国人士深入了解活动文化背景。

  东华三院高级经理(庙宇及文化服务)梁中杰表示,在上环文武庙内,设有英文的庙宇的历史及服务介绍,此次秋祭出巡活动前两天,亦有在Time Out英文传媒平台进行宣传。他表示,东华三院会吸取市民的建议,以更好地传承及推广香港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中杰表示,文武二帝出巡最主要是希望将文武二帝的神威带到邻近社区,并为居民祈福,且没有一个固定的举办规律。他指出,自2015年,即东华三院145周年起,便计划每五年举办一次为庆祝院庆的出巡活动,而2017年举办的出巡则为文武庙170周年庙庆。梁又表示,若院庆时间以外举办出巡活动,如庙庆,东华三院亦会在社交平台上向公众提早宣传。

  目不暇给/游客盼有英文单张介绍活动意涵

  国际大都会的先进繁荣,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并存,构成香港丰富多元的城市景象。文武庙二帝出巡及秋祭大典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及居港外国人特地前来参观打卡。有法国人和南美游客首次参加二帝出巡活动,被富有传统元素的舞龙舞狮表演深深吸引,大赞第一次看见如此生动的舞狮。他们还建议,为传统表演附加英文解释,能让游客更易看得懂。有居港法国人八度到访文武庙,对上香仪式深感兴趣,却不明其意。记者遂告诉他祈神的意涵,“do it with me.(跟我做)”,外国人终于拿起香,参拜祈福。

  “中国节日很有意义”

  这次二帝出巡中,有薄扶林舞火龙的环节,虽然日间的火龙身上的香火没有晚上那么明艳,却显得活泼灵动,教不少外国人惊叹。居港法国人Caroline目不转睛地看着香火缠绕的火龙,“(火龙)很漂亮,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表演是什么意思。”她一边用手机拍个不停,一边惊叹“西方龙有翅膀,不是长这样的。”她告诉记者,在香港生活,到处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像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社会上的气氛就更加浓烈,本地的朋友也曾邀请她一起过节,“中国节日很有意义,很注重家庭聚会,文化很温暖。”但是她对二帝出巡中的表演现场没有英文简介感到可惜,她没有办法理解活动的内涵。希望主办方未来可以在现场派发活动内容的英文简介单张,让外国观众也能看得懂。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vivid lion dance.(我从未在现场看到过如此生动的舞狮。)”南美旅客Daniel最喜欢的环节是舞狮表演。首次来香港的他事前并不知道二帝出巡这个节目,只是在经过时见到很多人在聚集,于是过来凑热闹。对巡游活动展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他感到非常新奇,最深刻的就是舞狮表演,以往他也在社交媒体上看过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民俗的活动,这次是亲眼目睹,“我的脉搏好像都随着锣鼓的敲击声在跳动一样,是一个难忘的体验。”他认为香港是一个很容易接触中华传统的地方,既有对西方文化的包容,又有无处不在的中华文化内涵。“就像我第一天就看到了舞狮。”

  法国男首试上香祈福

  在香火鼎盛的文武庙内,居港法国人Alex第八次到访。他被这让的香火气深深吸引,“The incense-burning and blessing ceremony is full of mysterious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上香祈福仪式富含神秘的中国文化元素。)”他表示,每次到访文武庙都看见许多人在虔诚地烧香,但不明白此行为的具体含义,只能有样学样地点根香插起来。记者遂跟他讲解,首先要参拜天公,接着拜文帝及武帝,最后参拜时报上姓名及愿望。说罢记者拿来三根香递给Alex,“do it with me.(跟我做)”他跟着记者拿起三根香,虔诚地参拜起来。\大公报记者 肖泓宇、伍轩沛

  秋祭出巡 非遗技艺倾巢而出

  飘色制作技艺(长洲飘色)

  •飘色是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由“色柜”、“色芯”和“色梗”三部分组成。色柜为底层流动舞台,上设色梗作为隐藏的金属支架,支撑着称为色芯的小演员。色芯多为四、五岁的幼童,分上下位置固定于色梗上,并设有座位与脚踏,确保安全舒适。透过巧妙设计,色梗被完全隐藏,使小演员看似凌空飘浮。每台飘色从主题构思、结构设计到制作测试,需时三至四个月,最终于巡游中呈现,成为如长洲太平清醮等节庆中融合时事与故事的流动风景。

  薄扶林舞火龙

  •薄扶林舞火龙是一项具有百年历史的中秋节非遗民俗。相传起源于19世纪末,村民为驱除瘟疫,以禾草竹篾扎成龙身,插满香火巡游祈福,后相沿成习。火龙由村民与义工共同紮作,全长可达约30米。活动于农历八月十四及十五晚间举行,包括拜神、插香、巡游等环节。火龙穿梭于薄扶林村街巷及华富邨等地,最后在瀑布湾进行龙归沧海仪式,象征祈福圆满。这一传统不仅由村民亲身筹办,更吸引社区人士参与,充分体现社区凝聚力与文化传承意义。

  见证变迁/上环文武庙早期肩负仲裁重任

  位于香港上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始建于1847到1862年间,是香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道观建筑。1908年,政府以文武庙条例的形式,将管理权移交给东华医院。文武庙在建庙之初,已是一处集议公众事务的地方,由于当时港英的法制还未完善,因此在早期港英政府批准下可以沿用中国民俗方法进行“斩鸡头、烧黄纸”的宣誓及裁决华人之间纠纷,成为集议香港华人社会事务的地方,故庙侧建一座“公所”作为集会之地,亦作为处理华人纠纷的地方。这一传统方式直至香港司法制度完善,这种宣誓的仪式才成为历史陈迹。文武庙于2010年11月12日列为法定古蹟。

  办义学推动华人教育

  港英政府初期忽视教育问题,当时在香港推动教育的,除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之外,就是文武庙。港英政府只资助教会学校,没有资助华人学校,文武庙因此举办义学,实行免费教学。

  此外,东华三院董事局和社会贤达每年会齐集庙内举行秋祭典礼,酬拜文武二帝并同时为香港祈福。文武庙对本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反映昔日香港华人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习俗。

  话你知/法定古蹟 建筑工艺精湛

  上环文武庙为香港法定古蹟,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庙宇之一。文武庙坐落于上环核心地段,建于1847到1862年间,由两位华商卢亚贵和谭亚财出资兴建而成。文武庙群包括文武殿、列圣宫和公所三个主体建筑。

  文武殿主要为供奉文昌帝及关武帝,为两进三开间建筑,正门外面有两座花岗石鼓台,前进置有挡中。庙宇按照传统中式建筑布局设计,后进较前进高出几级,设有供奉诸神的神龛。两进之间的天井已为重檐歇山顶覆盖,屋顶由天井四角的花岗石柱支撑,两侧为捲棚顶的厢房。

  列圣宫则用作供奉诸神列圣,为三进两院式建筑,其后两个天井加筑钢架屋面。

  保留逾百年铜钟和官轿

  公所为区内华人议事及排难解纷的场所。公所为简单的一进式建筑,其花岗石门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筑年份,甚具历史价值。

  三幢建筑物以两条小巷分隔。文武庙内还完好地保留了铸于1847年的铜钟,和造于1862年的官轿。文武庙组群属典型的传统中式民间建筑,饰有精致的陶塑,花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画,尽显精湛的传统工艺技术。

  小知识/文武二帝 各司其职

  文昌帝

  文昌帝姓张,名亚子,晋朝人。因居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又号“梓潼”。相传他掌管着教育和官员的陞迁。他手持一枝巨型大笔,象征他掌管功名和官禄。元朝时受封为“文昌帝君”,历代均受朝廷加号封赠,是君民同祀之掌管人间禄籍之神。

  关武帝

  武帝姓关名羽,字云长,人称关公,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宋朝始受朝廷封号,明朝万历42年(1614年)尊名“关圣帝君”。关帝又称“协天大帝”,俗称“武圣”,民间商人尊其为“武财神”。他英勇善战,更是忠诚正直的象征。他手持的宝刀,象征他高超的武艺。

  观众心声

  居港法国人Alex:上香祈福仪式富含神秘的中国文化元素。(The incense-burning and blessing ceremony is full of mysterious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南美旅客Daniel:从未在现场看到过如此生动的舞狮。(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vivid lion dance.)

  居港法国人Caroline:在观看完薄扶林舞火龙后说,你知道的,西方龙不是长这样的。(You know, Western dragons don't look like this.)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