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港大研“纳米仿天然骨” 助骨缺损治疗

2025-10-14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吸收血液与体液,逐步膨胀,将患处空隙填满并压实。右图:港大医学院团队首创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加快癒合,减少手术次数。

  香港医疗科技再有大突破,港大医学院团队联合深港力量,历时近十年研发“纳米仿天然骨材料”,不仅在强度、韧性及弹性上大幅超越传统人工骨,更具备与人体骨骼融合癒合的特性,有望为患者减少手术次数。该项目获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及深港两地多项基金支持,目前已取得内地专利,下一步计划先行在内地落地应用。\大公报记者 邱梓茵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教授兼伍振民基金教授席杨伟国教授指出,现有骨缺损填充方式主要有三类,但均存在明显短板。其中,自体骨虽被视为标准,但供应量有限,面对大面积骨缺损时往往“不够用”,且需从患者骨盆等部位额外取骨,易引发并发症;异体骨来源于捐赠遗体,需经长时间严格消毒以防病毒感染,即便如此,术后骨癒合成功率仍偏低;至于传统人工骨,则因质地脆、力学性能与天然骨骼差距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杨伟国教授表示:“普通骨水泥看似坚硬,稍加大压力就会碎裂,支撑性和韧性都不足。”

  抗断裂韧性强 可塑性高

  港大团队研发的碳酸钙“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引入创新纳米技术。杨伟国教授介绍,团队在骨水泥间加入“纳米弹弓”结构(即纳米簇),模拟天然骨骼的力学特性,经压缩测试显示,新材料不仅弹性显著提升,抗断裂韧性亦数倍增强。同时,该材料可塑性极高,可通过3D列印制成各种形态,精准匹配不同患者的骨缺损部位。杨伟国教授续指:“新材料形态类似将众多‘珍宝珠’置入骨缺损部位,一旦吸收周围之血液与体液,便会逐步膨胀,进而将骨缺损处所有空隙填满并压实。”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吴隽博士解释:“由于这种材料与天然骨的成分最为接近,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在预固化阶段可以任意塑形,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临床教授黄德民教授补充,在临床方面,新材料最大优势在于可与人体自身骨骼“生长融合”,“其韧度、硬度与天然骨接近,能逐步与患者骨骼长为一体,从而减少患者的手术次数和治疗时间”,未来可用于骨缺损、骨感染、整形外科手术,甚至是神经外科及牙科领域等多类临床场景。杨伟国教授表示,该项目的临床实验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近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该发明是深港医学合作项目。问及具体合作形式,杨伟国教授介绍,团队成员之一、吴隽博士便是深港人才交流的例证──其为港大医学院博士毕业生,十年前赴港大深圳医院工作,推动两地技术与经验互通。资金支持方面,项目历经不同研发阶段,先后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医疗卫生研究基金及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资助,多级资金体系为长周期科研提供稳固保障,最终促成技术突破。目前,该材料已在内地成功申请并获得专利,为后续产业化铺平道路。

  先在湾区推进临床应用

  杨伟国教授表示,团队计划先行在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材料的临床应用。“大湾区有鼓励创新产品落地的政策优势,无论是审批进度还是资源配套,都更有利于新技术快速走进临床。”

  不过,该材料在应用于病人身上之前,仍需完成国际标准的毒理测试。被问及商业化方面的计划,杨伟国教授表示,团队在科研领域经验丰富,但商业化能力尚待补充,期望通过媒体宣传吸引医疗机构、生产厂家合作,推动新材料尽快实现商品化,惠及更多骨缺损患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