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获益良多/融合知识与实践 留下深刻感悟

2025-10-17 05:01: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城大黄逸飞采访撰写的报道和港大田季冉制作的视频分别获奖。右图:出席分享会的嘉宾和同学拿着可爱的公仔纪念品合照。

  香港大学田季冉参与“范长江行动”内蒙古行活动,活动期间,她以实习记者身份深入体验内蒙古风土人情,见证祖国发展脉搏,将课堂所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留下诸多深刻感悟。

  获奖视频结合历史与当下

  作为首次到访内蒙古的参与者,田季冉对当地的认知从“想像中的草原”逐步走向立体。此次行程中,她先抵达城市,再深入草原,亲身体验了骑马、射箭、摔跤的“男儿三艺”,感受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在乌兰察布之夜,她偶遇丰镇月饼非遗传承人,了解到这一拥有260多年历史的传统美食此前多流传于内蒙古及西北局部地区,鲜少走向全国,如今,这款历史悠久的月饼已从家庭小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销售全国。

  “这次行动让我真正抛开学生稚气,以实习记者的身份贴近祖国发展。”田季冉表示,她今次获奖视频聚焦四子王旗航天博物馆,巧妙结合历史与当下─80年前《大公报》曾在头版刊发《日本投降矣!》的报道,80年后的同一天,她在这座航天器返回关键地点,记录中国航天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80年前,铅字宣告民族独立;80年后,博物馆的航天展品讲述着新的自立故事。”她希望未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能有更多《大公报》的新闻人一起去见证。

  香港城市大学的黄逸飞今年参与“山东行”和“江西行”。更让他难忘的,是一场“计划外”的青春旅程。行程最后一天,黄逸飞等香港学子们突发奇想,拉上两位山东大学新闻学本科生,“凌晨三四点就爬起来,摸黑去日照海边等日出。”这场鲁港学子的“日出之约”,后来变成了一篇鲜活的新闻稿。“他们专业基础超扎实,我跟着学了不少新闻学理论;还聊到生活细节─比如山东人吃饭用盘子,我们华南习惯用碗,特别有意思!”

  访东江源头写出动人故事

  如果说山东行充满青春气,江西行则让黄逸飞感受到了“时光的重量”。这次,他凭一篇有关东江水供港60周年的报道,拿下“最佳新闻报道奖银奖”。“很多人不知道,江西安远县三百山是东江水的发源地!”黄逸飞说,为了写好这篇报道,他们特意去了安远县三百山自然保护区,还采访了一位“有故事的人”─老护林员龚隆寿。“2015年东江水供港50周年时,《大公报》就采访过他;这次我们去回访,老先生讲了十年间护水的变化,特别有传承感。”

  从自然保护区的水源地,到护林员的日常,黄逸飞把“一江水连两地”的故事写得细腻动人。“以前觉得‘东江水’是个抽象概念,见到龚老先生才明白,这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守护。”

  在这次活动中让黄逸飞摸清了新闻采编的“门道”:“新闻战线也是一条‘战线’!在山东时,我们经常当天采访、当天写稿、当天出稿,第二天见报─大巴上开编前会、抱着电脑写稿,节奏特别紧张,但特别有成就感。”\大公报记者 吴俊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