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中大师生鞠躬致敬:爱国情怀令人敬佩

2025-10-19 05:01: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昨日向杨振宁的铜像鞠躬及献花。 \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大公报讯】记者古倬勳报道:不少中大的学生、教职员及校友得知杨振宁教授离世的消息后,昨日专程前往位于中大邵逸夫夫人楼天台花园的杨振宁铜像前致敬、鞠躬及献花。有中大学生告诉大公报记者,十分敬佩杨教授为了国家发展及全人类福祉而投身科研工作的无私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学生们和科研人员学习。亦有中大的教授赞扬,杨教授不遗余力地鼓励科研人员拓展研究方向,为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物理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杨振宁1952年提出“李杨零点”概念,开创以量子传感研究物理参数复平面上物理现象的新方向。中大卓敏物理学教授、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所长刘仁保昨日向大公报记者忆述在中大工作期间与杨振宁相处过的点点滴滴。

  中大学者:激励学子投身科学

  刘仁保2012年至2015年间进行关于量子传感研究工作时,“李杨零点”概念为他提供了研究基础,他曾想在杨振宁90岁生日会就其研究进行报告,但当时杨振宁没听到,其后得知便多次邀请共同讨论,“他当时听说了之后,就特别把我请到清华去给他单独又讲了一遍,回头他就请我私下给他电话,好几次跟我讨论这题目,甚至还请我去他家吃饭说他想了解更多一点。他的研究的风格、品味,我想对我们的以后,特别是我们在高等研究院工作过的这些年轻学者,应该是有很深的影响。”

  想起日后再也没有机会能和那位宛如“活的历史”的伟大科学家面对面交谈,刘仁保感到很难过。他说,从杨振宁的言行和他的各种叙事,便能感受其深切的爱国情怀及希望国家强大的迫切心情,其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对整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杨教授于1960年代在香港的讲学,激励了许多当时的年轻学子投身科学,培养了不少香港出身的科学家,刘仁保还指出,杨教授不遗余力地鼓励科研人员拓展研究方向,包括冷原子物理、生物物理、凝聚态物理等,为香港以至于全中国的物理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校友:深受杨教授启发

  本身是中大物理系校友吴先生,昨日带着儿子到杨振宁的铜像前致敬。他说约20年前的学生时代,自己和杨老有过接触,感受到他一直心系祖国,致力于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尽心尽力付出。吴先生说:“目前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更反映了‘科学无分国界,不应受政治影响’的重要性,希望科研人员们秉持着杨教授那以全人类福祉为出发点的初心。”

  正修读中大工程学的王同学说,初中期间就得知杨振宁为中国科研的贡献,认为科研工作不能只着重于研究或期刊数量,更应以杨振宁等前辈们为榜样,创造对国家以及全世界人类福祉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同样修读工程学的赵同学表示,知道杨振宁教授作为国际著名的大科学家,在国家仍然穷困的时候,一直心系国家的科学建设,他的那份科研信念,值得中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学习。

点击排行